黑龙江日报10月27日讯“修通一条路,唤醒沉睡的远山;树起一盏灯,点亮渴望的双眼。把丰收带到荒野,让翅膀飞越崎岖,踏过泥泞,你们走得坚定!明亮豁达的笑容,穿越沧桑的身影,还在被人传唱,那是关于信仰的故事,那是改写命运的功勋!”这是《攻坚的力量——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贡献奖的颁奖词。10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陈华被授予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陈华,1959年生人,今年60岁。他说,靠山村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2006年是陈华的扶贫起点,13载扶贫路,7个市县、8个贫困村,经过一站又一站,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老陈”,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这最后一班岗他仍然坚守,坚毅前行。
歇不下的“老陈”
回首13载驻村扶贫路,“老陈”与记者的对话,并没有回忆,他思考更多的是,还有多少在靠山村的工作时光,还能为这里做些什么?
“老陈”待不住,也歇不下。陈华是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巡视员,2016年9月,57岁的“老陈”被选派担任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第一书记”,这是他驻村扶贫的第8个贫困村,此前已经积累了10年的驻村经验。他深知,此次不同于以往的帮扶帮建,这个革命老区村是他要站好的最后一班岗。歇歇行不?顾顾家成不?面对老伴儿的抱怨,“老陈”说,他有驻村经验,他去最合适,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
陈华没有过多讲述他以前的扶贫经历,但从他周围人口中记者追寻到一些踪迹。2006年至2009年,陈华在饶河县兰桥村驻村帮扶,兰桥村当时是县里最穷的贫困村,道路不通,排水不畅,全村72%房屋是土坯房。建村委会、修路、打深水井、修老年活动站和卫生所、安装电话。“老陈”结束扶贫任务时,兰桥村已建设成为省级新农村试点村。
靠山村并不是“老陈”来绥棱县驻村的第一站,他曾在绥棱县双合村驻村。村民还记得,2014年,他来到双合村便下定决心改变村屯环境,曾经的大粪坑变成了宽敞的文化广场,黄墙红瓦的村委会、水泥路、路灯、亭台,这些都是陈华驻村之后建设的“新景观”。双合村党支部书记隋树民说,“老陈”是真干啊!每天扫路、搬水泥,病倒拔了吊瓶接着干,要说“老陈”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啥?一把扫帚和一名老党员干事的形象。“现在我再回双合村,就跟回自己家一样。”提起双合村,陈华言语中流露着朴实的情感。
有办法的“老陈”
到贫困村驻村,老陈已经习惯了“破大家”的状态,靠山村并不例外。村集体负债,村党总支凝聚力不强,缺扶贫产业……面对困难,陈华敢啃硬骨头,他心里有数儿,眼中有活儿,手上有招儿。
“哈尔滨的大街上和小区里有我们靠山村种的花。大年初七陈书记就带着我们下种子,在温室里育苗。”靠山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强说起村里的花卉产业很兴奋。2017年,陈华引导党员带头建立花卉扶贫产业园。2017年培育50万株花卉,一次性解决30名贫困家庭妇女务工问题,人均增收3000多元,产业园还创收10万元;2018年村集体注册了惠农花卉公司,将花卉扩大到100万株。“老陈”还促成了“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定点帮扶扶贫产业农副产品采购签约仪式”,将花卉、油豆角、大鹅等农产品销往哈尔滨市的多家单位,实现了订单化种植、规模化养殖。
坐在田埂上啃馒头,走在中草药地里薅大草,坐在树荫下唠家常,“老陈”比农民更像农民。迷彩服、破旧的草帽,晒得黑里透红的皮肤,这是最真实的“老陈”,看着让人心疼的“老陈”。驻村第一件事,要找回党员干部的精气神。陈华和村里的党员促膝长谈,以创建“五星级党组织”为目标,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刚到靠山村,他提议党员干部一起清冰雪,起初无人响应,他二话没说,自己出钱买了清雪工具,一个人干起来。慢慢大家加入进来,他以此为契机号召成立了村“党员模范义务先锋队”,让党员重新找回了带头奉献的感觉。他倡导在党员家庭中实施“亮旗行动”,凡是经评定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给予升党旗鼓励。
陈华在靠山村组建起“机耕队”。村部的院子里停放着钩机、挖掘机、大马力拖拉机,采取“党支部+技能人才+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安置18户贫困户,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降低了贫困户生产成本,让扶贫资金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
为了圆上百姓的安居梦,他争取资金建成幸福大院。吴振清老两口说:“以前那房子都不像个样儿了,是陈书记帮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35户住房困难户住进了幸福大院,有事没事“老陈”都愿意来这里和大家唠唠家常。贫困户田德红在幸福大院开上了小卖部。田德红丈夫因病去世,一儿一女辍学在家。“是陈书记帮我姑娘联系上了卫校读书,儿子也去学开钩机,俩孩子都算有出路了!”
对于陈华,村民说他大方。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会副主席李丹说,他就是村民们的“驻哈办事处”,来省城看病的找他,买农具的找他,买票的找他,孩子上学的也找他……他是有求必应,有忙必帮。村里谁家有难处,他经常自掏腰包去救济。同事却说他“抠”。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张岩感触颇深:为了省钱,刷油漆、搬水泥、运材料,能自己干的就不雇人,工作队人人都是力工。为了省煤,数九寒天,他基本是靠电褥子取暖,实在太冷了就多盖床被子再压上棉袄。
2018年,靠山村退出了贫困序列,2018年村集体增收28.2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581万余元。靠山村已由落后的贫困村变成了绥棱县的先进村。
得人心的“老陈”
一枝一叶总关情。“老陈”却说,身入是枝叶,心入才是根。每次驻村,“老陈”心中都有一个愿景,希望乡村鲜花满地、百姓生活富足。13年,他让一个一个愿景变成现实。看着村美了,人富了,“老陈”却有些不舍了。他说,想想这些年驻村,每次都像一个循环,从最初的陌生、不理解,到逐渐被接受、被挽留,再到离别时的不舍。这是扎根乡村最平常的情感,也是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牵挂。陈华获得首届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省“五一”劳动奖章、“龙江最美人物”等荣誉。今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这次领奖之前村民私下问我,陈书记是不是要走了?我还不知道这次离别要怎么表达。”对于60岁的陈华来说,这次离别是退休。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屯村贫困户白永军记得,陈华多次上门鼓励,帮他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搞养殖,当年赚了2万多元;双合村贫困孤儿隋宇佳还记得,能上黑龙江林业卫生学校学习,是陈书记自掏腰包为她交付了宿费、杂费;还有靠山村的张欣悦、张海迪等4名贫困学生入校就读,“老陈”又许下了负责费用的诺言……
60岁的“老陈”,下过乡,当过兵,42年的工作历程中有13年在农村。年迈的父母指望不上他,女儿指望不上他,老伴儿到村里看他,看他住在翻建的村部里,烟灰味刺鼻,晚上很冷,忍不住落泪。在老伴儿眼中,也许只有等“老陈”退休了,才能歇一歇。
13年,这个数字背后是“老陈”那不停歇的一串串脚印。13载,陈华陪伴太多人告别贫穷,走向富裕。
在靠山村有一个地标,一块刻着“奋进”二字的大石头。60岁的“老陈”,即便即将退休,仍是扶贫路上的一面旗帜,一名奋进的扶贫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