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身残志坚·脱贫光荣】许放:文学治愈了生活的苦
2019-11-30 14:12: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1月30日讯(记者 杨帆)1964年出生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的许放,童年因病落下残疾。高中开始练习写作,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成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大兴安岭作家协会会员,如今她是《塔哈河》文学副主编。

许放在和孩子们进行文学交流。      

  她的作品收录在《醒狮与腾龙》、《行走的风》、《中国当代诗歌现场》、《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满庭芬芳》、《人生最美是初心》、《奔跑吧,姐妹》等。2014年3月出版诗集《彩虹的那边》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许放和丈夫申春发都是60后,经历白手起家,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奋斗。比起医生的宣判,许放很欣慰的迎接着每一轮朝阳,她庆幸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贵人,扶掖她一步步迈向她的理想。1992年,许放遇到了生命里相依的爱人,刚组成家庭的头几年,孩子小,许放没有工作,丈夫是塔河刨花板厂的知青工,每个月工资130元,要维持三口之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却也是苦中有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丈夫和同龄人一样,下岗了,没有了经济收入,生活没有了方向,日子艰难的前行。1997年,许放夫妻开了一家邮政报刊亭,卖报纸杂志期刊,丈夫申春发还修鞋、配钥匙,勉强维持日常生活。许放和丈夫身体都不好,常年用药维持,丈夫患颈椎病、风湿、骨关节病等,许放在三年间住了四次医院,先后做过六次大手术。这样的境遇没有压垮他们,他们依然同生活抗争,同命运抗争。生活的重负压得她喘不过气的时候,许放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睡不着觉,她就如饥似渴的阅读、写诗,这不仅满足了她的求知欲望,还大大的提升了她的文学水平。进入状态的时候,平均每天写一首诗歌,日常的积累,丰富了她的生活,一块山石、一只飞鸟、一片山林、一轮朝阳、一条小溪,枝头的花开和硕果,都写进了她的心情。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了成绩,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为培养当地小作家,许放创办了“笔升金作文班”。

  2O多年来,许放夫妻经历了下岗,疾病,贫困,她们用勤劳的双手,艰苦创业,靠做小买卖维持生活,供孩子念书。许放曾做过裁缝,站过道边,出过早市,买过花盆和冷饮,开过报刊亭,她一边做生意养家糊口,一边坚持文学创作,她义务为《塔哈河》文学季利做编辑15年,承担着组稿,校对,发行等工作。在做残疾人专职委员的7年里,走访贫困残疾家庭,帮残疾人出主意想办法,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传播正能量。

  许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辅导教师”称号。连续两届2017年至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与教育部联合主办的“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读书实践活动征文比赛中,许放指导的学生作文获得全国优秀奖,黑龙江赛区一、二、三等奖。多次被评为塔河县优秀文艺工作者光荣称号。并荣获2017年,“塔河好网民”、“塔河旅游自媒体达人”光荣称号。2018年3月被特聘为《兴安小记者报》名誉主编,塔河关工委《沃土新芽》主编。

  许放家庭被大兴安岭地区评为“勤俭自强型”幸福家庭;荣获2017年黑龙江省“最美家庭”;2018年荣获黑龙江省第七届“六个十佳”和谐家庭提名奖;2018年获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创业扶贫大赛十名优秀“魔豆妈妈”之一;黑龙江省第十九届省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省级文明家庭”。

  许放虽然身患残疾,但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残疾人,她自强不息,懂得感恩,笑对生活。文字治愈了她生活的苦,她也用文字感染他人,传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责任编辑:姜继周

【专题】黑龙江省自强典型“百团千场”巡讲活动优秀人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