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走街串巷访百家]北大荒人陈山:到非洲种出“高产田”
2019-12-06 09:52:4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陆书鑫 尹小祎 刘楠 吴树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陈山(右)与队友在安哥拉项目地田间劳动。图片由本人提供       

  黑龙江日报12月6日讯 初冬,刚刚经历过收获,忙碌的人们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一下心情。可身为曙光农场域外开发办主任的陈山却没有“猫冬”的时间。

  “刚刚接到电话,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还想与我们继续合作,在安哥拉的项目基本确定在春节后会继续种植。”接电话、见客人,记者与陈山的对话只能是见缝插针。

  “这是我们在安哥拉的项目区,这是生活区,这是去莫桑比克考察中非基金项目……”几年来,走进非洲的足迹装满了陈山的手机图库。

  “一些项目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正在准备落地。我们现在正为此准备相关材料和预算。我们肯定还是要走出去!”

  “走出去!”是陈山内心坚定的信念。2012年8月,42岁的陈山就带着4人“走出去”,到非洲种地。曙光农场拥有1.3万人口,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为解决资源匮乏造成的职工收入较低问题,2012年农场决定与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合作,开展非洲农业项目开发。考察组在安哥拉库内内省先后走访当地最先进的与南非、以色列合作经营的五个农场,发现每亩玉米产量均未超过200公斤。可陈山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既然能长出粮食,那就有高产的可能。北大荒拥有着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在非洲进行农业开发应该不成问题。”

  考察结束,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提出,先期合作农场只承担技术劳务输出,利用两年时间进行试种,支付劳务费280万元。试种玉米达到每亩200公斤的产量,就继续合作并进行大面积种植。

  陈山当时算了一笔账:承揽这个项目至少能挣280万元。

  “场长,项目就交给我吧!我保证按时完成合同约定的各项任务,保证外出务工人员按时获得报酬。”有人问他,撇下妻子和年迈的父母,去那又热又危险的地方干啥?陈山回答只有一句话:“为给职工群众闯出一条好出路。”

  回想当年第一次走进非洲,陈山至今记忆犹新。

  2012年8月,陈山与4名队友抵达项目地。当地艰苦的条件让人始料未及:住只有帐篷,吃水要到7公里外取,洗澡和吃蔬菜都算是奢侈。尤其是项目地一台农机没有,全靠手工作业。

  作为先遣队,他们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用镐清除树根,手磨出血泡,脚被扎伤,还要抽出时间搜集牛粪自制有机肥改良土壤,研究改装播种器、自制气象监测仪等设备,为试种做准备。两个半月的时间,开垦出符合试种条件的50亩沙土地,播种下了20多个品种的玉米。没成想,播种后没有降雨,他们只能用水桶人工灌溉,20天后竟然没长出几棵苗,长出的大多都是弱苗。就是这样,反复试种了10多次,一年下来没打一粒粮。

  队友开始动摇了,都说这红色的沙土地种不出庄稼来,对付这一年拿到工资就回家吧。陈山耐心地对他们说:“放弃就是断致富的后路。试种时间才过一半,只要不放弃,我们就还有成功的希望!”

  在陈山的鼓励下,队友们再次安下心来。经过商量,大家一致认为改良土壤结构是关键。历时130多天,他们精细记录了60多个品种在生长周期内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情况,最终成功筛选出6个单产高、适应当地气候、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摸索出生石灰用量、肥料配比最佳的种植技术,当年玉米亩产440公斤,把过去所谓的极限产量提高了超过一倍。

  试种成功得到安哥拉政府的高度赞誉,安哥拉华人报纸和安哥拉电视台报道:“曙光农场与安哥拉的农业合作开发创造了国内粮食产量最高纪录。中国北大荒人了不得!”

  试种成功得到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的高度认可,决定加大投入扩大种植规模。2014年6月,现代化农机设备全部到位,气象站建设、仓储烘干建设、生猪养殖基础建设全部完工,团队由5人发展到36人。

  经过5年的努力,团队人员增加到64人,种植玉米2200公顷,总产量达1.1万多吨,水稻150公顷,总产量600多吨。玉米单产超440公斤、水稻单产超410公斤,生猪存栏超400头。团队个人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农场总收入超过2000万元。

  原本困难的职工不但还清了债,还买了房子和汽车。陈山最初的梦想真的实现了。

  今年春节刚过,科特迪瓦派出国家考察团来到曙光农场,寻求占地7500亩农业科技园的合作开发;莫桑比克也正式提出12万亩水稻种植合作开发项目;中亚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也主动前来寻求农业项目合作。

  “有一家国企四次以年薪100万来挖我,我没答应。我是向组织承诺过的,我要带300人实现致富梦,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要依托安哥拉的成功,在非洲寻求更多更大的合作机会。能在非洲种出高产粮,打出中国北大荒的品牌,这已经让我很开心了。了不起倒谈不上,也就是人生的一点经历吧。”陈山说得十分平静。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新春走基层

【专题】走街串巷访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