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18日讯 究竟哪里能买到真正的五常大米?这是一个令来自河北的郝红利困惑已久的问题。
五常大米的名气,郝红利年轻时就有耳闻。成为米企供应商之后,他更是对五常大米产生了执念。今年10月10日,在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邀请下,他来到哈尔滨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抵达哈尔滨的第二天,他就和30多名客商一同前往五常市参观考察。
“第一次来五常,亲眼目睹了五常水稻收获、整地、仓储、加工现场,感受到了五常大米生产加工的标准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在这直接签约,直接进货,心里踏实。”站在田埂上,郝红利当场签下了30吨大米订单。
在大米节金奖专场拍卖会上,北大仓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北大仓金奖甄选大米,以每份(350克)2019元的价格成交,折合每斤2884元,创出最高单价的记录。
在大米节期间召开的供需商务对接会上,省内7个大米核心产区党政负责人,8家省内优质米企董事长,200位省内米企供应商,以及来自中国饭店协会、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等214家各领域大米采购企业,现场签约37亿元。
从亘古荒原变为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农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水稻、大豆、玉米产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广袤的黑土地上,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轰鸣作业,运粮车开足马力。在晾晒场上,一斗斗金灿灿的稻粒堆满台面,小型拖拉机如同一支画笔,在稻田上绘出一幅壮美的秋收画卷。
近年来,黑龙江推广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水稻种植的高寒禁区,全省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占北方14省(区)粳稻生产的一半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粳稻生产基地。
水稻插秧,已经实现全程无人作业。今年春播期间,搭载着北斗导航的航天智慧农业系统在北大荒垦区华丽亮相,能精准控制播种机自动匀速播种、施肥。良种良法得到广泛应用,高标准农田和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规模巨大,吸引越来越多的先进实用技术在此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快速发展,使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减灾保产调控技术,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持续减小。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66.5%,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现有农技推广机构2853个,农技推广人员12839人。”省农科院党组书记刘娣说。
打造现代农业领域航母
今年7月16日,北大荒集团与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自拿出在互联网经济领域优势,在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数字农业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探索“数字+产业+商品”合作模式。
大事一件连着一件。8月20日,北大荒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华为云建设、平安垦区、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合作,推进集团数字化转型。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5G技术……北大荒将这些高新技术与农业结合起来,推动黑龙江农业产业数字化,为中国农业产业赋能。
“对标国际粮商,打造现代农业领域航母,我们正在从现代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变。”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董事长王守聪说,“这种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模式,以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作为支撑战略,实现‘从良田到餐桌’的新型数字化产业生态,让‘中国饭碗’中装上质量最优、绿色安全、价格合理的‘中国粮食’”。
粮食看东北、东北看龙江。“中华大粮仓”黑龙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全力抗灾保产,力争实现粮食生产“十六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