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26日讯 在火车站义务答询、拎行李;在公交站点免费兑换零钱、疏导交通;在寒风瑟瑟的松花江边劝阻涉险过江行为……寒来暑往,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活跃着这样一支老年志愿者团队,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每天衣着整齐、精神抖擞地服务在一线,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他们有一个响亮而为之自豪的名字“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
哈尔滨市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1996年,由省粮食职业学院离退休干部李坤才召集16名老年人组建。20多年来该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已累计注册568人,现在编105人,其中党员20人。在雷锋精神和志愿者精神感召下,服务队坚持自愿参加,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把辛勤劳动、热心服务当作一种乐趣,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一批批老年志愿者践行着“老有所为,无私奉献”的初心,累并快乐着。23年为社会服务做好事45万余件,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334万小时。
用热情服务送旅客暖心出行
“我去哈医大一院,坐公交车要几站?再给我兑换5元零钱呗。”“公交车三站就到。”在哈尔滨火车站南广场出站大厅,被大家称为“活地图”的志愿者舒大林边给旅客兑换零钱边熟练地应答道。加入志愿服务团队快4年,舒大林累计为过往旅客兑换零钱有十余万元,遇到旅客着急赶车兑换不了零钱时,舒大林便自掏腰包塞上一两元钱“救急”。“这在我们团队是常有的事,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一个善举换来一声感谢我们就很满足,这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身为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的舒大林道出集体认同的“快乐理论”。
在熙攘人群中,还有一位志愿者老人不时地捶打一下腰腿,却热情接待着每一位问询的旅客,不曾休息片刻,他就是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称号、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王维臣。参加志愿服务十余年,如今已年近八旬的王队长依旧坚持着每天到哈站或者哈西站进行志愿服务,风雨无阻。
顶风雨冒严寒,节假日无休。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在哈尔滨火车站、哈西站等窗口单位和公交站点设立志愿服务文明岗,回答旅客咨询,维护交通秩序,疏导旅客上下车。23年来,为旅客累计兑换零币6500余万元。“哈尔滨公交43条线路具体各个站名,我们每位志愿者张口就来,有的甚至熟记到门牌号。”队长王维臣自豪地介绍道。
志愿服务种子“走到哪儿播到哪儿”
在哈尔滨,不只在火车站可以看到一袭红衣、红帽的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用队长王维臣的话说“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
冬天开江以前、封江之后,松花江严禁车辆及行人上冰过江,可总有部分人心存侥幸心理涉险过江,老人们不顾江边寒风刺骨,轮流值守,第一时间进行劝阻。“有的人不理解,说我们多管闲事,我们仍会笑着拉住他,给他讲道理。最终能保证他的安全,受这点儿委屈苦也是甜。”王维臣说道。
爱心“接力棒”持续传递正能量
目前,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是84岁的王玉荣老人,直到现在老人还保留一个习惯——手写哈市所有公交线路站点送给新加入团队的志愿者;副队长魏秀莲还有个称呼,叫“钢板阿姨”,因为她是一名身体上有6个钢钉、2个钢板的残疾人,10年的志愿服务让她无比坚强并带动感染着身边人。
2009年,哈尔滨市成立了城市管理监督通报办公室,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其一个志愿服务队伍,对全市6个主城区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占道经营、私建滥建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并形成报告反馈至各相关部门邮箱。“每个区一个月检查一次,一个区走下来就要4个小时,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我们也觉得累,但想到这份责任和担当,我们学会了苦中作乐。”副队长魏秀莲说。
十年来,夕阳红监督组先后向市文明办、市城管局、市物业办及6个主城区城管局,通报检查材料1296份,检查时间累计16000多小时,组织队员清理卫生死角17000余处,清除城市牛皮癣、非法小广告380多万张。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以制度化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经常化。
寒冬的哈尔滨,寒气逼人,可服务在一线的志愿者老人们各个精神饱满,笑靥如花,用热情的服务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