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书写抗“疫”日记记录大爱无疆 记大庆油田总医院检测科大夫曹艳菲
2020-02-11 09:29:5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蒙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曹艳菲工作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黑龙江日报2月11日讯 “2月5日,9:00,在路上,听到交通广播,自限号后主干道的车流减少为原来的1/3,大约5%的人没有按限号行进,询问后大多数是医护人员。戴好口罩,每个人保护好自己,才是对家,对国最大的贡献。大疫面前,无需言语,我们一直在行动……”

  这是一个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日记。写下这段文字的是大庆油田总医院检测科大夫曹艳菲。

  “其实我做的和大家没有什么不一样,同事们都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2月6日,正是曹艳菲当班的日子。目前大庆出行实行限号政策,针对疫情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医院的很多科室也不再接诊。目前主要工作集中在急诊,其中2/3是发热的患者。曹艳菲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把新冠肺炎患者从普通发热患者中筛选出来。

  前一天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自己观察了一天,并没有发热症状,服用了药物后,曹艳菲这才稍稍放下心,赶到单位。

  非常时期,一切打破常规。曹艳菲目前在发热病房值一天班,不值班的时候出门诊。下夜班之后能休息一天。原则上这样,但有任务时就取消休息。

  工作压力大,很多同事出现嗓子干、疼,呼吸道不舒服的症状,此时此刻需要特别引起重视。每个人都备好医院自制的清热抗感口服液,根据情况对症服用。非常时期,大家都非常重视保护,以免出现交叉传染。

  从1月22日开始,曹艳菲和检测科的几位同事先期进入发热病房。从那时开始,她用日记记录下同事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日日夜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家人浓浓情意,对使命和担当的义无反顾。

  “1月22日8:00,总院吹响集合号;8:20检验科主任张丽娜召集各专业组长组建发热门诊,与急诊科沟通,需开展项目;8:30紧急向厂家调配甲流/乙流检测试剂盒,依照张丽娜主任的安排,发热门诊的值班由主任、专业组长负责;8:50检验科拆机完毕,向发热门诊运输设备、试剂,张丽娜亲自坐阵发热门诊,消毒,合理布局,高洪国、庞玉军、杨金新、贾凌筱数次往返,满身大汗,那一刻,眼睛有点热……”

  从那一刻开始,团队的凝聚力使她感受到惊人的力量,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关键时刻,率先进入发热病房的是所有专业组长和主治医生,收到奔赴省外帮扶的通知,10分钟报名完毕,科内三位最年轻的同志抢在最前面……

  疫情就是警报,全体医生发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翻阅信息、查找资料,四方出击与同行交流,看看别的省市都在做什么,为临床做参考。

  “1月24日21:20,看到张姐(张丽娜主任)来电,以为是工作任务:‘菲菲,打开窗户,我在你的窗口下面!’‘张姐,你怎么来了?快家去啊’‘过年了,我来给你们拜年、发红包!保护好自己……’虽然夜很黑,但我觉得她的眼睛特别亮,我伸出手,她踮着脚,递到我手里真的是沉甸甸的红包,我想出去之后一定要热烈拥抱。”

  “1月25日04:51,同在门诊急诊值班的我的同事微信我。陈庆:热泪盈眶了吧?我:心是酸酸软软的,被人关心着,惦念着,像你说的,干多少活儿都愿意。”

  曹艳菲的女儿今年只有7岁。因为爱人也是本院的外科医生,所以夫妻两个人都战斗在一线。孩子由曹艳菲的父母照管。

  医生就是这样,虽然对孩子无限的疼爱,但又不敢接近自己的孩子,怕接触感染。因为爱,所以选择远离,这也是一个医护人员无可避免的抉择。

  1月24日除夕夜,一家三口是在视频中互相问候的。曹艳菲的日记里记下这样一段文字:“女儿说:‘哼,你不是好妈妈!’‘你爸也值班啊,他怎么还是好爸爸?’‘我爸爸本来就天天值班!’总院的‘医二代’们都是这么长大的!孩子他爸说的对:‘你的爸爸妈妈从事的是最有温度的职业……’”

  曹艳菲和同事们交流过,大家不约而同地对自己进行了隔离。下班回到家中,或是自己单独居住,或是把自己隔离在一个屋中,能不接触坚决不与家人接触,这是对家人的爱。

  “没有任何一个瞬间让我们这么诚挚地祈祷国泰民安!”这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最美好的祈盼。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战‘疫’一线党旗红”

【专题】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