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21日讯 在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医护人员们不分昼夜,克服身体疲倦,尽全力保护着每一个患者。20日上午8时,赶在早晚班医护人员交班时,记者对几位医护人员进行了短暂的采访,记录下了他们深夜忙碌的故事。
张建楠,是救治中心ICU的医生。20日凌晨两点多,一位67岁的患者出现心率快、血压低等症状,张建楠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时刻观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症下药。他说,这种应急抢救,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每次与病毒的对抗都是一种生死较量。观察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用药,直至早上六点,这位患者的生命体征才趋于稳定,张建楠再次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患者的生命。他说,在救治患者的同时,更要克服工作环境的问题,身着厚厚的防护服,走几个来回身上便已湿透,护目镜经常被自己呼出的热气变得雾气蒙蒙,实在看不清就必须到阴凉的地方短暂调整,这样的调整每晚都需要十几次。
张建楠是哈医大一院ICU的住院医师,目前,每天上班的时间是从凌晨2点到次日上午8点。而他的妻子怀孕已有七个月,他却不能在身边陪伴,对此,张建楠沉默了片刻,不停地眨着双眼,错开了话题,“病区还将会陆续有病情好转的患者转出ICU,进入过渡病房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宋彦海,是ICU病房外血液检验科的主管技师。为方便战“疫”工作,他提前把头发剃成了标准的“卡尺”。20日凌晨2点,他穿上防护服准时进入检验科,开始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集中检验,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同样面临极高的风险。宋彦海说,检验血液标本,首先要对血液进行10分钟3000转的离心操作,试管内也会因此产生大量具有传染性的气溶胶,为此,他们通常要把试管静置半小时,再放到生物安全柜里进行开帽处理。这一夜,宋彦海任务量不是很重,总共检测了10个血液标本。相对于白天工作,他更需要打起精神挑灯夜战,“后半夜时常会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但检验中,患者血液标本数据的转好是我们最有效的‘兴奋剂’。”宋彦海说。
孔晓丹,是ICU的外勤,主要负责外界与ICU连接的“中转区”,帮助ICU的医护人员传接血液、药品等医疗物资,为进入ICU的医护人员准备穿戴的防护服、量体温。与ICU内的医护人员相比,工作环境相对安全。采访中,孔晓丹调侃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跑腿儿”,ICU的医护人员才是真“战士”。实际上,她和一线的每一个人都是打赢这场战斗不可或缺的最美逆行者。据了解,孔晓丹是哈医大一院精神科的一名护士,2月13日抵达救治中心,14日便投入“战斗”并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