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权威发布:每小时开展一次监测监控污染团移动和超标情况
2020-04-11 18:23: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英鑫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4月11日讯(记者 孙英鑫)11日,在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媒体提出的在伊春鹿鸣矿业尾矿砂泄漏事件环境应急处置过程中,为促进污染物絮凝沉淀,投放了一些药剂,是否对水环境有影响这一问题,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永会表示,筛选的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聚合硫酸铁都是饮用水处理使用的药剂,不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宋永会。东北网记者 孙英鑫 摄

  宋永会介绍,本次事故污染的尾矿颗粒十分细,粒度在200目以上(直径75微米以下),悬浮于水中不易沉降,造成水的浊度很高和钼污染。为了去除污染物,经研究,采取投加絮凝剂沉淀悬浮物和钼污染物的应急技术路线,筛选的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聚合硫酸铁都是饮用水处理使用的药剂,不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伊春鹿鸣矿业尾矿库泄漏事件发生后,生态环境部迅速组织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松辽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以及相关单位的应急技术专家,组成生态环境部应急指导组,由翟青副部长带队,第一时间赶到伊春尾矿泄漏事故现场,与黑龙江省应急指挥部一起,指导推动应急工作。

  宋永会说,本次事件泄漏量大、应急处理难度大、影响大,应急工作急、难、险、重。通过调阅事发企业环评报告书,结合初期应急监测结果,迅速锁定钼为本次事故的特征污染物,在全程布设13个重点监控断面。为准确监控污染团移动和超标情况,在污染处置设施下游等共布设19个加密断面,每小时开展一次监测。

  在生态环境部和省应急指挥部的领导指导下,专家组采取“边研究、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方式,先后提出《事件环境应急技术方案建议》《依吉密河应急控制工程与呼兰河应急清洁工程方案建议》,实现了“专家建议-决策指挥-工程实施”的有机衔接,支持了应急工程建设。“1”是一个明确应急目标:在呼兰河入松花江前实现水质达标,不让事故超标污水进入松花江。“2”是两个应急控制区:依吉密河污染控制区—实施污染控制工程;呼兰河水质清洁区—实施削峰清洁工程。“3”是应急工作三个阶段:封堵拦截(3月28-31日):封堵鹿鸣尾矿泄漏源头,建设18条拦截坝。控污削峰(3月31日-4月8日):优选提出絮凝控污工艺和絮凝剂,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在依吉密河建设一、二、三号坝,开展污水絮凝沉淀,控制污染;在呼兰河1、2、3号闸及绥望桥开展絮凝沉淀,削减污染峰值。清洁修复(4月7日-至今):在兰西实施水质全面净化、清洁保障工程,确保实现水质达标;及时启动(4月7日)河道污染底泥的清理,防止二次污染。

责任编辑:姜继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