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报4月20日讯 4月18日,在牡丹江市红旗医院的一名男性新冠肺炎患者撤掉了气管插管,这名患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想给我媳妇打个电话,告诉她我没事儿了。”在此驰援的医生刘海涛瞬间感到鼻子酸酸的:“虽然隔着三层手套,但是我能感到患者在努力求生的信念和性命相托的依赖,现在我们成功了,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患者刚拔插管
“我想给我媳妇打电话”
“医生,我想给我媳妇打电话,告诉她我没事了。”4月18日,在牡丹江市红旗医院,一名刚刚拔掉了气管插管的患者对医生说。
“这是一名男患者,大约40多岁,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说话,但却不是第一次交流。一直以来,所有医护人员都在不断地和他交流着,只不过所有的都在无声中进行。”哈医大驰援牡丹江领队、哈医大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刘海涛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名患者刚入院的时候,呼吸相当困难、喘憋现象严重,生命几度出现危险。医生们先前对他进行了吸氧治疗,希望能帮助他度过这一关,然而事与愿违,吸氧的效果并不好,也维持不住应有的生命体征,最终,医生们果断采取了气管插管治疗。
隔着三层手套“我能感到他求生的力量”
接下来的一周是漫长的,医生和护士们要反复围着他,几乎是不错眼珠地盯着监护仪和患者本人的反应。这是一名从俄罗斯回来的患者,气管插管后虽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他的意识还是清醒的,此时医生的宽慰就显得尤其重要。
“你已经回到了祖国,这里有全省最好的医生,我们一定让你好起来,让你和家人团聚……”虽然患者不能用语言回应,但刘海涛隔着三层手套,感到这些话给了患者最大的鼓励,感到了患者渴望生命的力量。
“患者非常配合我们的治疗,我说‘你试着咳一下’‘你吸一下气’或是‘翻一下身’,他都会努力配合。有了患者的配合,我们的治疗得到了最大的效果”。刘海涛医生说。
付出有了回报“望你安好,哪怕不再相见”
“今天很激动,又有一名患者成功撤掉了气管插管,这是我们连续两天为曾经生命垂危的患者成功撤掉了气管插管,看着他们逐渐恢复生命活力,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有了回报。”刘海涛医生说。
据刘医生介绍,2月7日疫情开始的时候去了绥化市支援抗疫,2月16日马不停蹄又调到了黑龙江省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4月13日,刚刚解除隔离的他又带队来到了牡丹江市,和同来的其他48名医护人员一起奋斗在抗疫一线。
“我们是重症医学科的专业医生,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死亡线上对生命进行最后的争夺。一周的时间,我们已经为两名患者成功撤去了气管插管、三名患者转到了普通病区。看着他们离开病房、听见他们说话,看见监护仪上的数字趋于正常……我感觉我们所有人的一切付出,包括体力透支、挥汗如雨、撇家舍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我的模样,但这并不重要,只希望他们从此安好,哪怕我们不再相见。”刘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