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说过,凡事不要太“较真”,的确,人活一世,为一些小事“较真”不值得,但有些时候,你又必须“较真”,因为只有拿出“较真”的态度,才能斩断解决问题路上的荆棘。
今天,小编带你看看这些“较真”的黑龙江法官,看他们怎样克服种种困难为当事人追回拖欠工资。
三方四人四省连线
异地调解解纠纷
陈某系江苏某公司大庆分公司员工。2016年6月,陈某与分公司负责人赵某达成口头协议,大庆分公司聘用陈某为分公司材料采购员,月工资4600元,每月项目管理提成为2000元。
陈某在公司工作11个月,分公司支付了基本工资,但项目管理提成款一分未付。2017年6月,分公司承诺当年12月末给付陈某提成款2.2万元,逾期承担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利息。之后,陈某多次索要,对方却一拖再拖,无奈之下陈某于2020年1月中旬将分公司及总公司一同诉至大庆高新区法院。

法院委托邮政送达应诉材料,但因疫情影响,直至4月末才完成送达工作,被告接到了原告的起诉材料。开庭时间定于5月12日。
庭审前,主审法官了解到,原告立案后便到广东打工,被告江苏某公司委托代理人在江苏工作,被告大庆分公司负责人在长春。三方当事人分别在不同省份。
主审法官提出了“云审判”建议,向各方当事人释明“黑龙江移动微法院”网上审判流程,得到了三方当事人的认同,都表示这种方式解决了他们的难题。

12日上午9时,这起劳务合同纠纷案的开庭如期进行,法官和当事人四人四地四省同时登录“黑龙江移动微法院”小程序,由法官通过“多方视频”功能,在线视频开庭。在查清事实基础上,当庭组织了调解,最终促成三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大庆分公司7日内一次性给付2.2万元,被告江苏某公司承担保证责任。
几十名务工人员工资
一次解决
近日,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法院调解了某企业几十名务工人员的工资纠纷,依法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

该企业拖欠几十名务工人员工资,欠薪最少的3000元,最多的几万元。主审法官了解到,企业从去年开始就拖欠工资,致使很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今年又遇到疫情无法生产,公司生产经营处于不利境地。一边是付出劳动却没有拿到工资,生活陷入困境的务工人员,一边是因疫情暂停生产,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的企业,如何在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兼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成了摆在主审法官面前的难题。


法院开启绿色通道,对符合小额速裁条件的案件统一录入系统,导入速裁,适用简易程序。主审法官在充分了解案情后,迅速联系双方当事人,反复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调解,从双方实际角度出发,依法依理做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讲明利害关系,耐心细致地做双方调解疏导工作,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经过加格达奇区法院的不懈努力,3天就调解了这26起“讨薪”案件,及时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也助推企业复工复产。“谢谢法官,谢谢你们了!”拿到工资,务工人员用最真诚简单的话语表达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