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2日讯(记者 迟亦达) 在哈尔滨市宾县永和乡北兴村,有一座“蚯蚓工厂”。这里生活繁殖着2800余万条蚯蚓,每天可吃掉禽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10余吨,相当于这些蚯蚓的总体重。借助“蚯蚓工厂”,北兴村在今年尝试搭建起循环农业产业链,借助自然界的力量,生产有机肥替代机械肥料,更近一步发展起优质食用菌种植产业。

“蚯蚓工厂”年吞秸秆、垃圾4000吨
近日,记者来到宾县北墨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提起蚯蚓养殖,村里的乡亲们纷纷挑大拇指。



“这个‘蚯蚓工厂’,每天地里收上来的秸秆,还有村民家里的牛粪、菜叶等垃圾送进去,几天就产出一车车的有机肥。”
蚯蚓养殖基地约40亩,颇具规模。蚯蚓为露天养殖,生长在养殖“床”内。“床”用禽畜粪便加秸秆堆成,其中秸秆含量在20%左右。每个“床”宽半米,长数百米,形似田垄,只是更宽、更高一些。
徐家屯贫困户张彦是“蚯蚓工厂”的运输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开着小卡车,收集村民家里的秸秆和垃圾,运到养殖基地,供蚯蚓食用。“像我这样的运输工,合作社里一共有10位,一人一辆车,每天要往基地运秸秆和垃圾近百次。”张彦说。
“蚯蚓的胃口很好也很大,食物不仅包括秸秆和牲畜粪便,还可以吃掉食用菌废料和蔬菜尾菜。”北兴村党支部书记张忠告诉记者,一条蚯蚓每天吃掉的食物相当于自身的体重。养殖40亩蚯蚓,年可处理秸秆垃圾4000吨。
一吨垃圾半吨肥蚯蚓粪肥效益可观
“秸秆、牲畜粪便处理起来耗费人力物力,处理不好就变成污染源。但如果把这些变成蚯蚓的食物,就能变废为宝。”市水务局驻北兴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梁利勋说,一吨垃圾和秸秆,通过小小蚯蚓能产出半吨有机肥。
他在“床”上捧起一把“黑土”,里面鲜红色的蚯蚓四处蠕动。梁利勋告诉记者,“黑土”就是蚯蚓吃掉秸秆和垃圾后排出的粪便,其中含有30%的腐殖酸、9%的黄腐酸,微生物菌群丰富,是改善土壤结构的良好肥料。
改良土壤、增强地力,蚯蚓粪肥不但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也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梁利勋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养殖40亩蚯蚓,一年可以消化掉秸秆、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约4000吨,产出有机肥约2000吨。按照今年价格,每吨蚯蚓粪肥的价格为600-700元,出售有机肥就
可以给合作社带来每年140万元的效益。”
拉长产业链小蚯蚓带火食用菌种植
养蚯蚓、卖粪肥,乡亲们并不满足于此。今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引领下,北兴村人的目光放得更长远了。村里以蚯蚓养殖合作社为依托,把粪肥撒入本村的黑土地,开辟了16亩扶贫种植基地。

“蚯蚓粪有机肥能适用于各种农作物,种水果,吃起来更田;种蔬菜,叶片更厚更绿。如果做基肥,不但能增产,而且还能改善品质,种植出优质的食用菌。”梁利勋说,经过几番考量,村里决定引进种植大球盖菇。
上周,头茬大球盖菇出菇了!第一批采摘的1000斤,运进了哈达批发市场。“这蘑菇可真大、真嫩!”批发商贩很有眼光,千斤地产鲜蘑两天就抢光。

蘑菇卖得好,乡亲有劲头儿。村民们来回穿梭在菇梗之间,采摘、分拣,扶贫基地里,一片热闹的丰收场景。
“秸秆垃圾喂蚯蚓——蚯蚓粪肥种蘑菇——蘑菇种植废料再喂蚯蚓,看来这条路选对了,来年我们应该扩大养殖种植规模,让更多乡亲致富腰包变鼓……”一边采蘑菇,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边商量,北兴村未来发展之路,在他们的心里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