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4日讯(记者 孙英鑫 那鹏翔 刘楠)泰来县位于黑龙江西南部、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近几年,泰来县依托“扶贫车间”,让低收入人群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成功脱贫。宏升村村民刘丽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盛夏,午后有些闷。在泰来县和平镇宏升村“扶贫车间”内,62岁的刘丽华正在桌前编织汽车坐垫。压针、提线,虽动作有些慢,但每一针都是那样仔细,从容。“编一个坐垫给40块钱,比在家干呆着强多了”刘丽华笑着说。
用村里乡亲的话说,刘丽华是个命苦的女人:丈夫因意外导致身体残疾,她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多年来,种地,到砖厂脱坯,脏活累活儿没少干,仍未还清欠下的饥荒,甩不摘贫困帽子。
2017年,瑞王手工编织项目落户宏升村,刘丽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有一天我被村上叫去开会,村书记跟我说,你来扶贫车间干活吧,编垫子。头一天说完,第二天我就上班去了”刘丽华说,“当时还有些人瞧不上这份活儿,跟我说,哎呀,赚那十块八块的有啥意思呀!我可不这么想,十块八块不也是钱,在家闲着也是闲!”
从刘丽华家到村上的“扶贫车间”5里多地,不管下雨刮风,只要有空闲,她都早早赶到车间去干活。早上从家带点饭,中午就在车间对付一口,编织手艺也一天天熟练起来。
“来这打工我挺开心的,并不很累,一边干活儿,还有老姐妹们一起聊天。今年估计咋的都能挣四五千块钱吧”刘丽华很知足。
现在,刘丽华打了两份工。工厂忙时打面纱、熨烫、串花;工厂不忙的时候就手工编织车坐垫,每个月都有一千多收入。她说:“太感谢党和政府了,给百姓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赚钱门路,我现在能挣钱了,饥荒也都还上了,虽然每天紧忙活,心里敞亮多了,日子过得也觉得更有奔头了!”
据了解,几年来,针对贫困群众收入来源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弱、农闲时节无工可务等突出问题,泰来县探索引入“小快灵”手工项目,依托招商引资企业,建立“公司+扶贫车间+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利用闲置村办公室、校舍和农家小院等场所,在全县创建29个“扶贫车间”、6个分车间,开展汽车座垫编织、柳条编织、羊绒大衣缝纫等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共带动1300名低收入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包括贫困群众200余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
手上有活儿,心里不慌。产业扶贫,让当地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困境,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