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0日讯(记者 孙英鑫 那鹏翔 刘楠)雨后清晨,拜泉县兴国乡整理村清新而宁静。炊烟袅袅,一颗颗水珠挂在庄稼院内堆放的玉米叶上,在朝阳映照下色彩缤纷。

47岁的建档立卡户张海霞早早就吃完饭走出家门,来到村里的巾帼巧娘扶贫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这干半个多月了,用苞米叶子编工艺品,公司20块钱一个回收。”张海霞介绍。

2019年,通过参展哈洽会契机,拜泉县利用当地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了黑龙江巾帼巧娘手工编织有限公司作为扶贫产业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在空闲时间进行手编和烙画工艺品。经过20天到一个月的培训,村民掌握了编织技艺后就可以开始手工编织,公司进行产品回收。目前,企业已先后培训农民学员720多人,仅在拜泉县兴国乡整理村扶贫车间就有190多人每天在进行玉米叶编织创收。张海霞即是该村“巧娘”队伍中的一员。
在扶贫车间手编工艺品展示室里,记者看到一份回收产品价目表,有玉米叶手编枕头、手编坐垫、手编拖鞋、手编宠物窝、手编蒲团、手编床垫等11个产品,成品、半成品回收价格从30元到500元不等,清晰列出明细。经理关淑霞介绍,现在扶贫车间进行编织的农民根据编织熟练程度收入有所差别,多的能达到2000多元。因为是计件,大家的干劲儿非常高。
编织的原料是秸秆和苞米叶子,遍地都有,不需要花钱买。村民尤淑兰说:“以前都只是当柴禾烧,没多大用处,现在看到苞米叶子可亲了,可以编织卖钱了嘛!”作为整理村巾帼巧娘扶贫车间培训出的第一批学员,尤淑兰自己之前就有编筐的手艺,现在做起这个来更是驾轻就熟。
兴国乡党委书记路宝玲介绍,整理村现在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并包销产品,由村两委组织贫困户到扶贫车间从事生产,编织生产枕头、坐垫、鞋、包等手工编织品,年可生产手编工艺品1万件,带动贫困人口65户122人,人均可增收1万元。
目前,拜泉县依托企业已经建设巾帼巧娘扶贫车间5个,9月底前再增加11个,实现16个乡镇全覆盖,预计可吸纳贫困劳动力1500人。通过发展手工编织,使玉米秸秆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既解决了焚烧玉米秸秆污染问题,又给农民增收脱贫找到了一个好门路,破解了贫困人口原地就业问题。
因地制宜,巧打资源牌发展扶贫产业,实现一举多得。在拜泉县的许多乡村,正有越来越多“巧娘”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