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4日讯 设备相当于作业队的手和脚,如果设备“趴窝”,作业队难以一展拳脚。不怕,井下作业分公司特种工艺作业一大队有一支专业的设备“医疗队”。
这个大队专门保障大型压裂井施工。这种类型的施工难度大,对设备保障的要求更高。大队机关和基层设备管理人员层层发力,组成设备“医疗队”,全力保障各种生产设备高效运转。
队里有“手术大拿”
如今,各队的施工现场,已然成了设备干事高长宇的第二办公室。前几天,他刚走一遍现场,就接到在采油十厂施工的队伍的“求救”电话:“修井机停机,怎么都打不着火。”
由于井场偏远,高长宇就电话遥控指挥小队设备工长排查“病因”。每排查完一处,他的心就沉重一分,因为排查到最后,他发现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修井机的“心脏”——发动机坏了。
高长宇立即上报大队,组织车辆和人员火速前往现场。下午4点到达现场,高长宇有条不紊地指挥大家给修井机进行“换心手术”。新、旧两个发动机,一个要拆,一个要装,光附件就一大堆。经验丰富的高长宇认真指挥、精心指导,晚上10点多,“手术”完成,修井机打着了火。看到作业队施工回归正轨,“手术大拿”高长宇松了一口气。
队里有“主治医师”
48岁的设备工长郝清军是特103队的“宝”,从事基层设备工作十余年,练就了“耳听、眼看、手测”的绝活。他就像设备的“主治医师”,每次都能找准症结,手到“病”除。
7月的一天晚上7点多,特103队正在下压裂管柱。按计划,他们当天要下完管柱,次日一早连管线。液压猫道突然出了问题,举升管柱时,猫道下降有抖动。为确保井口操作安全,郝清军立马叫停施工,向队长汇报后,给液压猫道“听诊”。他根据异响寻找“病灶”,检查了液压缸、密封件,最后锁定液压缸的连接管线。拆开一看,果然是管线发生了呲漏。他躺在地上,忙活40多分钟,换好了备用件,队里施工恢复正常。
队里有“临床好手”
“90后”李立文是特106队的设备工长,技术过硬,是个“临床好手”。
这天下午2点,气温升到33摄氏度,野外更显燥热。突然,修井机气压降低,提升系统动力不足,起压裂管柱施工被迫中止。李立文一路小跑到修井机台面上,边检查边念叨:“天儿这么热,多半是塑料的油、气路管线老化。”
李立文根据设备平时易损位置,迅速锁定发动机换挡阀和防碰过圈阀。果然,一打开发动机护罩,就在换挡阀附近听到“呲呲”的漏气声。找准“病灶”后,他马上换线。更换完管线,操作手试车,气压表的数值归回原位。
不止这三位,大队设备“医疗队”成员个个手法高超,他们让设备“跑”起来,为原油开“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