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搜 索
白山黑水寻“红”记|“甲长”肖玉堂与抗联的故事
2020-08-16 13:28:0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8月16日讯(记者 王亮 许诺 陈显春)“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上山走到哪都领着我,一路捡着子弹壳,并介绍东北抗联的故事。80年代,我则开始搜集东北抗联文物,到现在已搜集近100件了。”59岁的肖文军声情并茂,向记者介绍他的父亲肖玉堂与抗联的故事。

肖文军向记者讲述父亲肖玉堂与东北抗联的故事。东北网记者 王亮 摄

  日前,“白山黑水寻‘红’记东北三省网络媒体大型主题联合采访团一行日前来到靖宇县三道湖镇,见到了抗联后代肖文军。

  肖文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肖玉堂并非抗联战士,而是当时的甲长——一直与敌人小心周旋,偷偷给东北抗联输送给养和物资。

  当时,日伪军采取“集甲并屯”的方式,以图切断东北抗联的给养。肖文军告诉记者,他们家是东沟村的第一户,父亲肖玉堂于1919年出生,一直在村里担任“甲长”。集甲并屯后,肖玉堂又利用“屯长”的身份经常向抗联战士输送给养。

  为了切断村民与东北抗联的联系,日伪军的管控相当严格。“村民日常去山里砍柴,只允许带一个大饼子出村,衣服也不允许多带。”肖文军说,为了躲避敌人,肖玉堂想尽了办法,在林中偷偷开垦过5亩地,种植好粮食,通过递暗号等方式告诉抗联秋天到哪里去收割。常用的办法还有,通过栅栏往外扔土豆等粮食,待找借口出村后把粮食收集在一起,摆放到隐秘位置,再想办法通知抗联队伍取走。

  肖文军表示,父亲肖玉堂告诉过他,给抗联战士往密营送东西时,一听到枪响就要终止行动跑回村,这是抗联队伍为了保护村民提前约定好的,枪响意味着村民已经被敌人跟踪了。回到村里后,外出的村民不可避免的被盘问或者殴打。

肖文军与记者团一行合影。

  肖文军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在父亲肖玉堂的引领下,他陪着父亲相继找到杨靖宇战斗遗址遗迹十多处,有抗联战壕、暗堡,也有日伪临时指挥部、瞭望塔等。

  受到肖玉堂和东北抗联的影响,肖文军的叔叔成年后报名参了军,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而肖文军则致力于搜集东北抗联文物,并捐给当地文化场馆,让东北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王傲

【专题】白山黑水寻“红”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