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黑河
搜 索
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贫困村的“美丽蝶变”——孙吴县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哈达彦俄罗斯族村脱贫记
2020-09-17 14:43:01 来源:东北网-黑河日报  作者:宫玉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9月17日讯 一条黑龙江,两岸好风光。孙吴县沿江满达乡哈达彦俄罗斯族村就坐落在美丽的黑龙江畔。8月30日,记者走进了哈达彦村,水泥马路平坦整洁,特色民居别具风情,农家小院窗户干净,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淳朴村民热情好客……一幅幅乡村美景如画卷般在这里徐徐展开。

  “我们哈达彦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全村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60人。”哈达彦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海江说,近7年来,乡村吹响了向贫困发起决战的冲锋号,依托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以党建领航,产业带动,2017年,哈达彦村一举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到2019年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实现整体可持续脱贫。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今日美丽富饶的边疆少数民族小康村。

  “哈达彦村能够甩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致富奔小康,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哈达彦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沿江乡党委书记张存丰介绍说,“哈达彦村党支部相继被授予‘省市县级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兴边富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哈达彦村的巨变离不开党的好政策,这是已完成的哈达彦俄罗斯族村特色村容改造项目。”杨海江指着一栋栋特色民居对记者说。据介绍,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民族村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民族融合,孙吴县从2017年至今,实施了三期哈达彦俄罗斯族村特色村容改造项目,总投资近2000万元,改造特色民居170户,建设了民族特色广场及地标雕塑等旅游设施。还争取项目资金1600余万元,实施了村内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加快建设边疆秀美民族村。如今的哈达彦村面貌焕然一新,全村住房砖瓦化率88%,村内街道硬化率、绿化率和亮化率、村级自来水入户率均为100%,村级集体固定资产突破1000万元。

  兴边富民、乡村振兴,产业不兴,无从谈起。“哈达彦村发展为今日的小康村,和哈达彦村的致富带头人的引领和合作社的带动密不可分的。”张存丰介绍说。这个致富带头人就是孙吴县哈屯现代玉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黑河市党代表和孙吴县人大常委会常委王跃龙。

  在哈屯现代玉米农机专业合作社万亩大豆标准化种植基地里,连片种植的大豆向远处铺开,绿油油一片,豆荚饱满、枝蔓低垂,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王跃龙正在地里数着豆荚。“现在来看大豆丰收在望。今年我们合作社大豆平均产量预计在(一公顷)6000斤左右。”王跃龙向记者介绍说。从小务农的王跃龙深深体会到父辈们的辛苦,发誓要改变哈达彦村“靠天吃饭、靠粮过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模式。他毅然于2011年联合同村5名农户,注资50万元成立哈屯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出任合作社理事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他带领社员忙碌在田间地头、车间晒场,摸爬滚打在生产一线,他用9年时间将50万元变成了5200万元,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种地能手、致富明星。

  他先后成立了犇旺肉牛养殖、哈屯天马种植、兴旺牧草种植、跃龙鱼类养殖、建设现代农机等5个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集种植、养殖、仓储、加工、营销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目前,合作社总资产达到5200万元,拥有现代农机装备151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建成仓容3.5万吨国家级粮食仓储库、日处理1100吨粮食烘干塔2座、标准化牛舍4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6万亩,入社成员214户,其中,少数民族社员36户。合作社2019年总收入实现近500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孙吴县哈屯现代玉米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规范社、国家级示范社。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到2017年年末,哈达彦村全村42户贫困户实现了整体脱贫,如今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哈达彦村是个少数民族村,作为土生土长的哈达彦村民,我对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后会继续努力带着咱们的农民兄弟致富增收奔小康。”王跃龙对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