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5日讯大同,再次迎来全面丰收的一年。作为我市传统农业大区,今年以来,大同区克服疫情影响高质量备春耕,克服台风影响提速度抢秋收,全年粮食作物产量超过10.2亿斤,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3万亩,南销硬果番茄、无籽西瓜、有机菜花等果蔬12万吨;一产增加值预计超过41.5亿元,增速3%。
对大同区来说,丰收年并不少见。然而,在这样一个灾害频发的特殊年景,丰收既来之不易,又弥足珍贵。
春节刚至,备春耕工作尚未开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就为大同区今年的农业生产设置了第一道障碍。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大同区全员行动,通过协调金融部门、扩大信贷规模、推行农户联保等措施,确保3.15亿元春耕资金筹备到位;下摆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各类农资6.15万吨,协调进货渠道、运输车辆,确保全区129家农资经销商店货源充足;启用413栋育苗棚室,培育各类春苗4000万株,确保满足全区春棚生产需要。通过提早谋划、抢先动手,大同区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各类秧苗一破土就根硕苗壮,为全年丰收打下了基础。
秧苗壮,春夏季节雨量丰沛,这对怕旱喜雨的大同区来说,可谓是丰收在望。可是,9月初百年一遇的台风“美莎克”和“海神”先后登陆,所到之处玉米、杂粮等农作物大面积倒伏,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还造成部分低洼地块积水,农作物浸泡水中。
大同区第一时间成立8个抗灾自救指导小组,分赴8个乡镇,深入田间地块、畜牧圈舍实地查看受损情况,并根据灾情实际组织技术人员编制出台《大同区农业生产抗灾自救指导意见》,对玉米、高粱、大豆等大田作物及时喷施叶面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对低洼存水地块,及时排水;对损坏的棚室,通过政府补贴方式,鼓励农户就地新建、重建,快速恢复生产。同时,在受灾严重、基础较好、技术成熟示范引领突出的3个乡镇,规划建设3个达到省级标准的精品棚室小区,用于优化布局、扩大生产、提档升级。经过多方努力,大同区将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台风接连来袭,造成40万亩玉米倒伏,如何做好秋收工作,确保颗粒归仓,保障农民丰收“红利”,成为大同区农业生产的又一道难题。这个区实施专班推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安排、亲自督办,分管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成立4个秋收生产工作督导组,每天到秋收生产一线检查工作,帮助解决问题;全区党员干部采取包村、包户、包地块“三包”推进责任制,压实工作责任,倒排工期,调动一切机械、人力,抢时间、赶进度,能往前抢的决不往后拖。9月中旬,大同区还组织人员赴吉林、河北等地学习收割机改装技术,共改装玉米倒伏专用收割机300多台,并联系兰西、肇东、安达等周边地区的跨区作业机车,引进240台玉米收割机,全面加快秋收进程。
大同区61座烘干塔,全部提早检修完毕,共开放晾晒场87处,确保满足粮食烘干晾晒需求。对已收获的玉米,组织农民离地储粮自然脱水,存好粮、不坏粮。组织具备粮食烘干设备的企业、合作社开展代储、代烘、代保管;协调大庆博润等粮食加工企业早开秤、早收购、早加工,确保收回的每一粒粮食不变质。
今年,大同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突破1.9万元,增速达9.8%。丰收的农户,迎来了增收年。连克难关的大同区,迎来了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