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30日讯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远在克拉玛依工作的李海燕说,一听到这首歌,就会设想,自己老了时一定要回到故乡那个安静美丽的小村安度晚年。
今年32岁的李海燕,老家在大同区双榆树乡双榆树村蒙古屯。说起从前的老家,李海燕的印象是:杂草丛生,蒿子没人;夏天一下雨,土路变得泥泞不堪,出门一脚泥;蚊蝇在充斥着牛粪味的空气中扑面而来。冬天出门,坑坑洼洼的雪路溜光锃亮,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溜滑。

远在他乡工作的大庆姑娘李海燕

夏日的蒙古屯宛若一幅清新优美的田园画

花香飘满衣,人在画中游

落日余晖里享受小村特有的静谧
“那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离开这穷乡僻壤。”
2007年,李海燕终于如愿考上了东北石油大学。毕业后,她来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工作,每年只有在春节假期才能回到老家住上几天。虽然也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但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的,老家并没有惊艳到她。
而去年夏天休假回家,彻底改变了她对老家的老印象。
2019年8月,李海燕回老家休产假。随着车子慢慢驶入小村,她发现,迎接她的不再是没人的蒿草和漫天的蚊蝇,而是一路怒放的鲜花和迎风飞舞的彩蝶。
“这是我的老家吗?”李海燕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老家,我开心地住了一年。夏天时,我最爱做的事儿,就是坐在院子里的台阶上眺望远方,看红花青草、绿水蓝天,享受恬淡悠闲。”李海燕像诗人一样倾吐着心中的喜悦,“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能让人忘记一切生活的压力和烦恼。”
一有时间,她就带着宝宝漫步在乡间小路上,路两旁鲜花绽放、绿树成荫,吹着柔和的夏风,听着亲切的乡音,感觉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甜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小村的恬静安然、乡亲们的亲切淳朴,让李海燕不禁想起了这首宋词。她说:“这些年来,头一次在夏天回老家,这种世外桃源般的感觉,真是完全颠覆了儿时的记忆。”
小村美了,小家也富了。
李海燕的父亲是个头脑灵活又肯干的人。从2000年开始,他就尝试着种植药材,试种成功后,他还带动村民一起种植,脱贫致富。
如今,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小村的变化为什么如此巨大?屯长王树利对这一问题最有发言权了。
从2016年开始,村里吹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冲锋号,向乱倒垃圾、不讲卫生陋习发起“猛攻”。用一个个实招开路,清走了一座座垃圾山,像城里一样在路边设置了垃圾箱,土路变成了红砖路,路两旁种上了花花草草……村容村貌大变样。
“其实,这一切要归功于党的好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摆脱了贫穷,人也有了精气神。”王树利说,“以前老百姓的温饱都成问题,哪儿还有心情搞环境卫生呀!”
如今,徜徉在乡村小路上,沉浸在小村的静美中,李海燕仿佛忘记了这就是曾经那个破败不堪的小乡村,仿佛也忘记了回城的日期。
今年8月份,李海燕的假期结束了,但她一点儿也不想离开这里。
“家乡的变化太大了,这里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如画的美景,还有熟悉的乡音……”她说,“现在为了工作没有办法,只好离开。都说叶落归根,等我退休了,一定要回老家来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