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9日讯 和病毒赛跑的速度有多快?前不久刚刚结束连续奋战24小时的核酸检测任务,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的医生们,最有发言权。
62万人次的核酸检测,近半个月来的两班倒,他们保质、保量、保速度地为大庆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保障。

不怕闷热
最难的是视线模糊
1月14日,油田总医院医学检验科收到上级命令,全力支援安达市核酸检测工作。按照疫情防控预案,人员、试剂、物资……在紧张有序的安排下,陆续进驻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从收到紧急派遣任务,到开展工作,这支平均年龄37岁的核酸检测队伍,仅用了两个小时。
此次出征28人的检测队伍中,博士硕士占12人,共产党员超过50%,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支高知党员突击队。此外,还有11名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大多来自于医院医技二总支,参与过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在黄琦、李士峰等党员志愿者的带领下,再次出征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
实验室的工作繁琐而复杂,一管核酸样本,需要经过试剂、核酸提取、反应体系、扩增四个过程,从实验室的一区到三区,每一个标本需要4个人的几十个手工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他们面对的是一排排的加样孔,检验医生要对着间隔只有1mm的加样孔进行准确的加样。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长时间对着如此密集又微小的孔洞进行操作,闷热和勒痕都不算什么,最难克服的是被汗水逐渐模糊的视线。
特别是往八联管里加核酸时,试管口径只有黄豆粒大小,需要全神贯注,盯时间长了,眼睛疼得厉害。
因为基地不仅要承担市区的检测任务,还承担着安达市的核酸检测任务,青年党员、核酸检测骨干医生姜旭东,最高纪录是5天没有回家。
不说辛苦
每个人都不容易
为了确保操作的准确性,检验人员在试剂盒上手工画上横竖两条线,把96个小孔分成4个区域,缩减视觉范围。
另外,负责开盖的检验技师,在开盖的同时,还要给操作人员精准报数,这样便给检测板上的所有操作都加上了一份双保险。这个很好理解,开盖第6管,就报数6,检测板上就往第6个孔里加。
这群以70后、80后为主力的检测医生,即使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和任务,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但他们仍保持精神饱满,以及心态的乐观。他们说:“我们不想说辛苦,因为在防疫工作中,每个人都不容易。”
15天62万人次
打造一张防护网
据了解,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日最高检测能力为12万人次/日。
平日排班需根据检测任务多少来调整,忙时是两班倒,一个排班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在样品处理操作中,操作人员要连续几个小时保持双手悬空,且一直进行重复动作。
一天下来,腰酸背痛那是常事儿,有时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住;因为长时间不能喝水,很多人嗓子哑得连同事都听不出是谁。
“要问苦不苦,那肯定是苦,但外采人员更不容易。”核酸检测团队领队庞玉军表示,大伙儿如此拼命工作,是不想辜负前线采样人员的辛苦,想保质保量保速度地做好检测工作,第一时间将准确的结果上传到数据平台,让群众尽早安心,让大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赢得主动。
样本一批又一批地被送到传递窗口,志愿者们负责接收样本、扫码、排样本……几天的工作下来,不少志愿者不管什么时候拿到试管,都会条件反射地想要扫码。
每天12点的午餐,往往会变成19点的晚餐,而晚餐则都变成了夜宵。一切的基本生理需求都被压制到最低,每个人都在确保核酸检测质量的同时,拼命地自己追赶自己。
做好核酸检测,找出隐匿的病毒,早日排除隐患,是对同事、对家人、对我们的这座城市里上百万的市民最好的守护。
据统计,截至2月1日,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共完成核酸检测任务62万余人次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