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黑土地上备耕正忙,走进田间地头,“选啥种”成为老乡们热议的话题。去年,黑龙江喜迎“十七连丰”,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稳居全国第一,而回溯丰收之根本,中国饭碗里满满的“龙江粮”,离不开日新月异的“中国芯”。
种子有农业“芯片”之称,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表明,未来国际粮食总产增长的20%依靠播种面积增加,80%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单产提高的60%-80%又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开展种业创新,抢占种业高地,黑龙江一马当先。
“十三五”以来,黑龙江共审定推广主要农作物品种906个,大豆、水稻、小麦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主要农作物自育品种种植占比87%。而放眼全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中国饭碗”有保障,用种风险很可控。
但毋庸置疑,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不少:部分粮食作物单产较低;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较大;种质资源保护不够……针对现有的问题,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如何打出漂亮的“翻身仗”?
“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推进种业创新,基础要打牢。新年伊始,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种质资源库和示范基地建设,今年将全省种质资源保存能力提高到20万份以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建立健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保护利用体系,才能为挖掘优异基因,创制育种新材料,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奠定良好基础。
黑龙江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启动甜菜种质资源库和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完成农作物品种测试站建设,推动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目前,省内科研育种单位83家,省农科院、北大荒垦丰种业种质资源库现保存资源14万份。
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龙粳31”和“绥粳18”种植面积均超千万亩,相继雄居全国粳稻品种年种植面积榜首,“龙粳”系列新品种更是入选了“十三五”期间全国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
北大荒垦丰种业建成了目前中国种企中最大的种质资源库,打造起种子处理及检验检测、分子辅助育种、基因技术等实验室程序化运行的商业育种体系,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推动种业健康、持续发展,要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新格局,将保护、利用、发展有机统一。“健全种子研发体系,要先把现成的好种利用好,用推广、服务的产业效益,反哺科研。”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荒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介绍,以北大荒集团为例,新建研发中心种质资源库容量最高可达40万份;在国内首创“流水线”育种模式,构建起由首席科学家负责,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全创新链流水线运行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还将面向种植户、面向农村打造30个新品种展示中心,因地制宜推广优质品种。而在企业之外,也要精准对接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需求,营造产、学、研、用优势互补的产业新格局,让种业发展驶上降本增效的快车道。
如今,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拥有近千亿元的种业市场,站在共和国的肩膀上,黑龙江有条件、能力和信心,在新赛道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做强“农业芯”,要做好规划擎画蓝图,也需基层逻辑和问题意识。黑龙江正编制《全省“十四五”种业创新发展规划》,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种业规划要做到脚步向下,吸收田间地头的智慧,避免成为“空中楼阁”,实地调查研究种企所需、农民所想、消费者所盼,顺应呼声因时因地精准施策,才能激活种业发展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