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8日讯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在鹤城这座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从未缺少巾帼力量的奉献。
据统计,我市女性人才总量达到13.23万人,在全市人才总量中占比达到42%。其中,高层次人才中女性占比更是高达56.5%,专业技术人才中女性占比达56.4%。她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书写了各自的精彩人生。
今天,是第111个“三八”国际妇女节,记者带你走近几位女性人才,一同了解为城市建设贡献的“她”力量。
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学前部主任王冬:让孩子们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幼儿是最柔软的群体,更应用最温柔的方式呵护他们,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她们。”从2012年负责全市学前教育研培工作以来,这一教育思想时时鞭策着王冬前行。
孩子的一个天性就是模仿,所以在学前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很是重要。多年来,王冬一直坚持着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改革和提升。在她的推动下,我市在全省创新推进了网格化教研模式,实现了以强代弱、以公代民的互动发展格局。
付出就有回报。2018年,王冬被中国福利会授予第十二届宋庆龄幼儿教育奖的光荣称号。荣誉没有让王冬止步不前,而是形成了更强的动力。去年疫情期间,她组织召开的《开学延期教研如期》主题教研活动,达到全市幼儿教师的专业共振,并带领教师团队设计了居家游戏,有效地增加亲子之间关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今年,王冬发挥资源优势,联合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幼儿教育奖办公室成立了“高寒地区乡村幼儿园课程建设开发项目组”,将对我市农村幼儿园进行免费扶持和帮助,提供优质资源。如今,项目已在寒假期间启动并进行了第一次的培训和学习。
市话剧团团长艾平:创作更多精品话剧展示城市文化形象一场精彩的演出,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在从事话剧事业40年来,艾平先后在40多部大型话剧中担任主要和重要角色,《风刮卜奎》、《一人头上一方天》等剧目,荣获了上海国际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等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由此奠定了她在话剧界的地位,也将我市的文化和历史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齐齐哈尔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丰厚。将这些历史深入挖掘,形成精品戏剧,让家乡人、外地人更好的了解鹤城,这是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2011年,经过艾平的不懈努力,在我市创办了话剧小剧场。每周五、六日进行常态化惠民演出。《玫瑰陷阱》《半山小栈》《奋青》《疯狂疯狂》等多部形式各样的精彩剧目轮番上演,让市民们享受了一场又一场文化盛宴。
在艾平担当话剧团团长的日子里,始终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能力,还在工作中大胆启用新人,对内加大创排剧目力度及增加演出场次,为青年演员在舞台上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
十多年来,为剧团挖掘吸纳了近三十多名演职人员,他们分别来自于国内各大专业院校,优秀青年人才的融入,弥补了剧团现有不足,推动了我市戏剧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员孙永超:助力鹤城装备制造业迈上新台阶作为齐重数控电控智能部的一名设计员,孙永超的身影在这支几乎全为男性组成的设计团队中,很是凸显。
凸显的不仅是性别,更是一个个荣誉。在孙永超工作桌旁边摆放的档案盒中,装满了工作中获得的各类证书,仅省科技厅颁发的成果证书就有十余张。
不久前,孙永超为中国一重设计了ht420数控重型卧式车床。这个车床可以加工重量达到400吨的轴类工件。以前在国内没有这么大的加工能力,属于国际领先,可以应用在飞机、轮船等领域钢板加工,让我市拥有了拿下这类“订单”资源的底气和实力。
多年来,孙永超研发的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奖项。其中许多奖项属于国际领先,甚至填补国际空白。如参与为大亚湾核电站设计的数控立式磨床,达到了很高的精度,且运行可靠,填补了国际空白。这使今后国内需要相关设备,不再依靠进口,可以自主生产,打出了齐齐哈尔装备制造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