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搜 索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1-03-10 09:23: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周静 郭铭华 张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深松深翻整地,实现“黑色越冬”。本报记者邵国良摄

  黑龙江日报3月10日讯黑土地富含有机质,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多年来一直高产丰产,但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参加全国两会的黑龙江省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实施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休耕轮作制度试点,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提质效,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持续提升耕地质量。

  种好黑土地是本分守好黑土地是职责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不但要有“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而且要有行之有效的举措。

  黑龙江省牢牢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强化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测机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连续1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在黑土地保护上,黑龙江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2020年全省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面积达到1000万亩。大力推广实施“一翻两免”“一混两免”“全覆盖保护性耕作”等耕作模式,2019年秋,以深松深翻整地为主的“黑色越冬”耕地达1.3亿亩,玉米和水稻秸秆全量翻埋(碎混)还田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2020年免耕播种1330万亩,为春季保墒、抢墒奠定了良好基础。新建高标准农田886.7万亩,累计达8116.5万亩。

  全国人大代表张子林提出,做好“黑土地”这篇大文章,包含两方面:一个是把地“种”好,这是我们的本分。“十四五”黑龙江省要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1600亿斤新台阶,做到国家需要我们调出多少粮食就调出多少粮食,需要我们调出什么品种就调出什么品种。另一个是把地“守”好,这是我们的职责。黑龙江这块珍稀的黑土地不仅是龙江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我们将依法千方百计保护好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让黑土地在我们手里一亩都不能少。

  全国人大代表贾红涛表示,加大合村并居力度,促进更好实行农业生产现代化。合村并居,可以增加优质耕地,保障18亿亩红线。贾红涛建议,国家要大力支持合村并居工作,按照增加的耕地数量重奖合村并居的村,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搬迁户补贴。

  多管齐下加强统筹综合施策确保长效

  这些年来,关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技术或模式很多,如秸秆翻混还田、浅混还田、条耕条盖、玉米大豆轮作等,不同模式适合不同土壤类型,所以保护黑土地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认为,目前,黑土地面临着保障粮食产出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黑土地保护需要集中相关专项、统筹各项政策、持续加大投入。他建议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提升耕地质量。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设立黑土地保护建设专项,加快黑土退化治理。

  赵雨森建议,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水土保持和防洪减灾能力。黑土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灌溉率为40%左右,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一是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重点解决灌区病险、“卡脖子”及渠段渗漏等突出问题,提高灌溉水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工程换水、控灌节水、压采地下水。二是实施涝区治理工程。三是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东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投资筹措压力大,应适当提高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同时,加大秸秆还田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一是农机购置补贴由每年15亿元增加至25亿元。二是增加深松整地补贴,每亩补贴资金20元。三是给予秸秆还田作业补贴。为调动农民还田积极性,对玉米和水稻秸秆还田,按每亩给予50%补贴标准计算,每亩分别补贴50元和20元。

  赵雨森还建议,建立休耕轮作体系,完善科学耕作制度。一是继续开展轮作试点,每亩补贴资金150元。二是小麦作为东北地区主要轮作作物,既不享受最低收购价政策,也没有生产者补贴,小麦面积严重萎缩,应将东北地区小麦纳入生产者补贴范围,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现代耕作技术在黑土地保护利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只有土地集中连片才有施展空间。因此,全国人大代表鞠秀芹建议,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完善法规细则,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发展中介组织,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流转良好环境;健全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培养专业人才,保证流转形成良性循环。

  扩大保护面积提升科技支撑

  2015年以来,有关部门结合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地探索形成了5个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在松嫩平原中东部和三江平原中厚黑土层区域,主推黑土地保育模式;在浅薄黑土层区域,主推黑土地培育模式;在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等坡耕地区域,主推坡耕地控蚀增肥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区,主推保护性耕作模式;在水田区,主推秸秆还田水肥优化培肥模式。

  这些模式基本涵盖了黑龙江省各类型黑土地。长期工作在基层农业战线的全国人大代表高春艳建议,在现有14个(含1个农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县的基础上,将黑龙江省剩余县(市、区)全部纳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项目范围。她还建议,对修复、治理耕地的土壤改良技术、培肥地力技术,以及有利于保护黑土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研发和创新,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鼓励,为提高生态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科技保障。

  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快研制和建设动态监测系统,包括黑土地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监测站网、黑土地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遥感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和重大科研平台等。整合地质调查、土地调查、农业、林业、牧业以及水利部门等调查成果,在国土“一张图”工程基础上建立黑土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为全面认识和管理黑土资源提供信息保障。开展区域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从源头做好黑土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土地利用方向,遏制黑土退化,实现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和完善黑土区区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黑土资源保护利用。

  赵雨森建议,建立黑土地保护工程中心,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建设黑土地数据智能服务平台、耕地质量调查监测数据库和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站点,为黑土地监测、保护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杨禹

【专题】2021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