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黑河
搜 索
黑河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筑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1-03-29 13:37:02 来源:东北网-黑河日报  作者:刘增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3月29日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黑河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市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打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三张牌”,筑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我们做到的

  亮点一农产品供给量质提升

  我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绿色有机认证标识达346个,同比增长13.4%,完成年度目标的110%;绿色有机认证面积655万亩,同比增长6.5%,完成年度目标的100.7%。引导企业、合作社积极入驻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加强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注册,新增国家级大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50万亩。全市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企业277家,同比增长31.9%;入驻省级平台企业191家,同比增长40.4%,追溯面积120.2万亩,同比增长17.8%。

  亮点二黑土地保护扎实推进

  我市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推广“三三轮作”制度,促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强化黑土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全市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面积达到55万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90.93万亩。共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个,总投资6.49亿元,建设任务49.62万亩;获省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奖励资金2230万元,进入激励名单县全省排名第二。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21亿元;完成建设任务39.86万亩,完成省定目标。

  亮点三农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我市落实农业“三减”示范基地346个、面积407.8万亩,同比分别增长17.3%、19.8%,落实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90.93万亩。全市有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任务的规模养殖场190家,配套率达100%。2019年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39%。

  我们要做的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我市将持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着力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上实现突破。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发展优质高产粮食作物,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以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市为基础,抓好黑河绿色有机功能性物产的质量认证工作,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注册,扩大黑河农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力争达到680万亩,增加25万亩,同比增长3.8%,认证数量达到360个,增加14个,同比增长4%。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基地达到340个以上,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开展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模式创新试点,加强投入品源头治理和风险评估监测,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力争达到98.5%以上。依托北安、嫩江、五大连池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开展优良品种原种扩繁、良种繁殖工作,谋划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奶牛、肉牛、生猪存栏力争分别达到6万头、22万头、56万头,水产养殖面积力争稳定在51万亩以上。加快发展林产经济,扩大汉麻、北药等优势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市粮食、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分别达到60%和55%。

  全力发展品牌农业

  今年,我市将下力气进一步提高“极境寒养”“黑河大豆”“孙吴汉麻”等品牌的影响力,以“极境寒养”为重点,加大黑河市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鼓励企业进入“极境寒养”品牌准用名录,带动全市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强化“极境寒养”基地建设。积极整合市域内农业产业资源,严格执行“极境寒养”安全产品标准,加快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公用品牌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溯源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打造100个“极境寒养”产品供给基地。

  加快重点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合理布局“极境寒养”绿色物产体验中心建设和运营工作,计划全国体验中心达到16家。依托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体验物流中心,与大的销售渠道对接,开拓重点区域的中高端市场。注重绿色农业产业协会会员管理和品牌质量监管工作,发展会员企业达到600家,品牌授权企业达到100家左右,产品达到200余种,全渠道销售额超6000万元。

  积极开展公用品牌招商合作建设。充分挖掘黑河全域绿色农业资源和俄罗斯农产品资源,发挥“极境寒养”公用品牌和自贸片区两张“金字招牌”优势,主动寻求与国内知名的全产业链农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以品牌建设和经济利益为纽带,采取股份合作、产品研发合作、销售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借助对方的管理、技术加工、市场渠道等平台,共享我们的品牌和资源,打造种、养、加、销、服全产业链的品牌营销模式,创建国内知名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带动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着力发展智慧农业

  我市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抓好数字农业建设,并开展数字农业示范市申报。

  黑河绿农集团将在已初步建成的“极境寒养”农业大数据中心基础上,全面接入各县(市、区)的物联网硬件设备及软件数据,进行数字化人才团队的培育及建设。通过建设运营农业技术交易平台、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农产品溯源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农业信用体系平台,初步形成黑河农业大数据云产业链的架构基础,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中心。全市各地将各自农业数据中心采集的土壤墒情、田间气象、田间监控以及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数据信息与黑河绿农集团“极境寒养”农业大数据中心进行对接,检查维护好已安装的农业物联网设备,建立长期有效维护保养机制。我市今年新建的农业信息化项目、高标准农田中的信息化设备将做好与“极境寒养”农业大数据中心的标准统一,及时对接相关数据,确保农业数据共享和统一采集分析,切实发挥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强化与南京农大、中国农科院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推动先进智能农机装备升级,提高农机化水平。

  我们拥有的

  气候资源独特

  黑河市临近冷空气发源地西伯利亚大草原,境内又有小兴安岭山脉纵贯南北,全市呈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处于黑龙江省积温区划的四、五、六积温带区,冬长夏短、四季分明。由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农业生产一年一季,耕地有半年处于休眠状态,客观上起到了让土壤休养生息的作用,使得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少。温度的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5-8月的夏季光、热、水同季,昼夜温差可达14℃-18℃,利于农作物干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产出的农产品品质优异、口感上乘。

  耕地资源富集

  黑河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2020年全市农业人口58.62万,耕地总面积2861万亩。其中,市属耕地1977.8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33.7亩,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10.5倍和2.4倍。黑土层平均厚度在60厘米左右,最高可达1.5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6%之间,是全国平均水平4-5倍,比哈尔滨周边地区高1-2个百分点,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全部达到国家一类土壤水平标准,适于豆、麦、薯、甜菜等多种作物生长。

  养殖资源优良

  黑河市境内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流域10公里以上河流631条,水资源蕴藏量达115.8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7109立方米。黑河市境域内有水库146个,总库容284317.8万立方米。充沛的水资源为冷水鱼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大马哈及“三花五罗”等名贵鱼种18科58属87种。全市草原资源总面积878万亩,载畜量达170万羊单位,草原生态环境良好。

  林业资源丰富

  黑河市林业生态保护较好,是中国东北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黑河市林地总面积4602万亩。申报建立5处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直接保护面积173.55万亩。建立省级湿地公园4处、湿地保护小区(试点)8处。有野生药用植物350种,重点野生中药材蕴藏量大约在150万吨左右。野生浆果和植物1000余种,野生动物46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谱和基因库。

  农产品功能性突出

  大豆总异黄酮、卵磷脂、肌醇磷脂、总低聚糖和纤维素含量高于全国水平及东北地区平均水平。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指标达到或超过美国、加拿大春小麦的品质指标。寒地水稻高抗性淀粉含量比其他地区高出许多,对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和预防肠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俄罗斯大果沙棘为世界领先水平的沙棘品种,含190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维C含量是猕猴桃的20倍。杂粮杂豆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