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6日讯 核心提示:不小心丢失了一件贵重物品,经历焦急或者沮丧,又失而复得了,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前不久,家住让胡路区的刘女士不慎将手机丢失,被好心人捡到并及时归还。为了表示感谢,她写了一封表扬信。
捡到手机的是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和他的姥姥。
“捡到别人的东西自己不能要”,采访中,孩子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一份善良纯真的美好。
4月13日,记者来到了孩子就读的长青小学进行采访。

学校收到一封表扬信
4月12日下午,长青小学的校领导收到了一封特别的表扬信,信中写道:“4月12日中午放学,贵校二年一班学生马野弘和姥姥捡到了我丢失的一部OPPO手机,由于姥姥不会操作,在马野弘小朋友的帮助下,将手机归还给我……在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能有如此拾金不昧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据了解,写信的女士姓刘,家住让胡路区,当天中午,刘女士不慎将手机掉在了地上没有察觉,等到家后发现手机不见了,这才出现了上文中的那一幕。
那么,事发经过是怎样的?马野弘和姥姥捡到手机后是如何还给失主的?4月13日14时许,记者来到长青小学,见到了马野弘小朋友。
“捡到别人的东西不能要”
马野弘今年9岁,记者眼前的他穿着校服,系着红领巾,见到陌生人,还有些害羞。
“小朋友,听说你和姥姥捡到了一部手机,还给失主了,你好棒啊!记者要给你点个赞!”记者笑着夸奖他。
面对夸奖,本就红扑扑的小脸蛋更红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你知道什么是‘拾金不昧’吗?”“就是捡到别人的东西自己不能要,要还给别人!”孩子朴实的话语,一下子戳到了记者心里那个柔软的部分,没想到,眼前这个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把拾金不昧诠释得如此到位。
马野弘说,当天中午放学时姥姥来接他,见到他后就说捡到了一部手机。
“我当时就告诉姥姥,咱们得把手机还给失主,人家多着急啊。可是姥姥不会用那个手机,也打不开屏幕,让我帮忙。”马野弘告诉记者,手机壳上有一朵花,手机上带“OPPO”的字样,还有指纹锁。
就在祖孙二人想办法联系失主时,手机铃声响了起来。马野弘帮姥姥把手机接起来,对方与姥姥通了话,姥姥让丢手机的人来自己家里取手机。“最开始打电话的是一位叔叔,来取手机的是两位阿姨。”
“你这么小,怎么知道捡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呢?”记者有些好奇地问道。
“是姥姥告诉我的,小时候姥姥就告诉过我,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得还给别人。”“你做了好事,全校都知道了,都要向你学习呢!爸爸妈妈知道这事儿吗?有没有表扬你?”
“我没有妈妈……”听到这意外的消息,记者的心猛地疼了一下,竟不知如何接话。
后来,大队辅导员李文东老师告诉记者,孩子的家庭很特殊,正是因为这样特殊,孩子的品质才显得更加珍贵。

祖孙俩把手机还给失主
马野弘的姥姥范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老人对记者说,当天她去接外孙放学的路上捡到了一部手机,当时,自己还有些犹豫。“我怕错过了接孩子的时间,本来不想捡起来,可是又想到万一被别人捡去了不还给失主咋办?”老人便将手机捡了起来。正在这时,手机响了。因为不会用,试了几下都没有接听成功,只好暂时先拿着手机去接外孙放学。
接到孩子后,老人把捡到手机的事儿告诉了外孙,让她意外的是,还没等她说什么,孩子就马上说:“姥姥,咱们快把手机还给失主,人家得多着急啊……”
老人告诉记者,虽然她经常对孩子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但是也不知道孩子听进去多少,而孩子当时不假思索的话,让她感到非常欣慰。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不会用这部手机,就让外孙看看怎么能找到丢手机的人,当时挺着急的,因为捡到的那部手机快要没电了。
令老人没想到的是,马野弘还很有办法。“姥姥,别着急,咱们可以去手机店配一个充电器,丢手机的人肯定会再打过来的……”“哎呀,大孙子,你可真棒,姥姥都没想到。”
说话间,手机再次响起,在马野弘的帮助下,手机终于接通了。老人告诉记者,中午还要给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要不就能给对方把手机送过去,当时便在电话中把自己的住址告诉了对方。
失主很快来取走了手机,面对失主的再三感谢,祖孙俩都说不用客气,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下午学校就收到了失主写的感谢信,人们才知道了这件事。
他们有颗金子般的心
采访中,马野弘的班主任老师王珉对记者说:“马野弘这个孩子非常憨厚,小小年纪却很懂事。”记者留意到,说起这个孩子时,王老师的眼眶有点儿泛红,与其说是对孩子的赞扬,莫不如说是心疼。
原来,在马野弘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因病离开了他,爸爸也有重病,无法照顾年幼的马野弘,坚强的姥姥就承担起了抚养他的重担。此时,记者仿佛理解了为何姥姥的话孩子记得那么清楚。没有父母的陪伴,马野弘一直与姥姥相依为命,靠姥爷在外地打工赚的微薄收入生活,而爸爸则在外地由爷爷奶奶照顾着。
王老师说,疫情期间,她号召班级同学设立一个卫生角,大家可以带一些医疗用品放在班级里,如果谁有磕碰的时候用得上。让她没想到的是,家庭条件本就很不好的马野弘,第二天就拿来了一瓶消毒水。看着孩子用小手捧给自己的消毒水,王老师特别欣慰。
“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孩子越是懂事,就越让人心疼。别的孩子吃零食,他从来不要,听姥姥说,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块糖他都知道和姥姥一起吃……”王老师说到这儿有些哽咽了……
面对他人遗失的一部手机,善良的祖孙俩,不约而同地做出了选择——物归原主,让我们为祖孙俩点赞。
记者手记
前不久,记者新买的太阳镜在乘车时不慎遗失了,遗憾的是,记者不像本文丢失手机的刘女士那么幸运。多方联系、留下电话,一番操作后,记者迟迟没有等到那个归还的电话。与之相比,祖孙俩捡到手机主动归还的故事,是那么的温暖。
“别人的东西不能要”,简单的一句话,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在上面画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言传身教胜过万语千言。面对困厄的境遇和家庭的变故,小野弘没有抱怨,心底里盛满了暖暖的阳光,用班主任的话说“一点点阴暗的东西都没有。”那份美好,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更值得我们去守护。这对可爱的祖孙俩,为我们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