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2日讯 近日,记者跟随“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团先后来到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友谊农场的建场升旗遗址、友谊博物馆等地探寻北大荒足迹,一同追溯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北大荒精神。
在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中许多大中小型农业机械都在“诉说”着北大荒农业机械的发展历史。埃特兹—35履带式中耕拖拉机、—54履带式拖拉机等等。在早年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这些农业机械又是怎么来的呢?北大荒精神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了解,我国最早使用的农业机械均由苏联政府援助提供。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之际,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给毛泽东致电,提出要帮助中国建设一座拥有两万公顷播种面积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并赠送所需的机器和设备,派遣专家给予技术上的帮助。毛泽东主席复电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指出:“这个国营谷物农场不仅在推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会起重要作用,而且也会帮助中国训练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人才和学习苏联开垦生荒地的宝贵经验……”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农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同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并选定总场部场址。
严冬的北大荒,寒气逼人,但在1954年12月21日午后一时三十分,农场的人们心里是暖暖的,由国务院任命的国营友谊农场第一任场长王操犁,庄严地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当第一面五星红旗迎着北风在三道岗地区一块三万公顷的荒地上徐徐升起的那一刻,荒地上呼啸着的风雪,失去了威力,再没有一个人顾得寒冷的侵袭,不论是带着友谊而来的苏联专家,还是我国的教授、专家、翻译以及工作者,都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
这意味着历史规模最大的垦荒大军将用威武的“铁牛”唤醒千古荒原沉寂的黑土地,一座农业现代化新城将在这里诞生,一座东北的“米粮仓”、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示范窗口,在这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此,友谊同北大荒的名字被写进了共和国的历史。在这里,北大荒儿女谱写了一曲曲开发建设的凯歌,形成了以知青文化、垦荒文化为主的北大荒文化。
据垦荒队员后人、友谊县老科协秘书长郭玉佩老人讲述,当年创建友谊农场时,全国各地来了大批有志青年,其中许多高级领导干部把子女送来参加建场,包括时任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的女儿、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的女儿,劳动模范耿长锁的女儿,还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的女儿李特特。李特特是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她听说这里筹建友谊农场,就带着刚满3个月的婴儿来参加建设了。她住草屋,吃大米查子,一边带孩子,一边搞课题试验;奶水不够,就用菜汤和烤糊的馒头磨成糊喂孩子……当年就是无数这样的垦荒人铸就了北大荒精神!
友谊农场是中苏人民友谊的见证。1957年,在友谊农场场部中心广场中竖立起一座刻有“中苏友谊万岁”字样的中苏友谊纪念碑,它象征着中苏人民的友谊,“文革”中被拆毁,后来在原纪念碑的位置上竖起了一尊毛泽东的雕像。这是当初黑龙江省第四尊毛主席塑像。如今,经过近几年的多次修缮,毛主席塑像更加雄伟壮观,庄重的塑像充分体现了“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时代特征,塑像下方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在毛主席塑像周围的7个俄式建筑是前苏联专家在友谊农场的旧居,成为了见证中苏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昔日难忘历史记忆的标志。
如今,友谊农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被称为“天下第一场”;北大荒农机博览园成为一部生动的中国农业机械发展历史教科书;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更成为了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