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2日讯 编者按: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庄严宣告,穿透百年风云。
“小康”,这个承载美好生活梦想的古老词汇,数千年来第一次成为这片土地上全体中国人民的真实日子,“梦想”照进了“现实”……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今起,大庆日报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栏下推出“小康圆梦”子专栏,挖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身边的点滴变化。
“再有10多天就抽稻穗了,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7月16日,在大同区太阳升镇马营子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宣起生站在无边的稻田旁,向记者讲起他的小康故事。
“去年的稻子是每斤1.65元,今年种的是香稻,价格能卖得更高。”说话间,宣起生走到稻田边,拨开稻杆,翠绿的植株根根笔直,有一尺多高,长势十分喜人。这片无边的稻田,以前却是颗粒不收的盐碱地。用村里人的话说,几千亩的水涝地,种啥都不得。
马营子村共有耕地2万多亩,其中5000多亩都是水涝地。爱琢磨的宣起生不信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起在盐碱地上种田的事。“那些年,啥都种,可种啥都白扯,到秋一粒粮食都收不回来。”宣起生说,他从村里承包了150多亩的水涝地,一种就是几十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0年,他欠下了5万多元的债务,媳妇终于和他急眼了,说绝对不能再种了。然而,宣起生却不服输,他将种植品种最终确定在水稻上,并跑去方正县、肇源县等地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和专家们学习探讨盐碱地种植新技术。他发现,村里的水涝地,不容易抓苗,因此种植成败的关键在苗身上。从选种到育苗,从插秧到施肥,都要精细,植株抗碱、抗病等性状都要强。“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肯定有法子。”媳妇拗不过他,又陪他拼搏了一把。付出终于迎来回报。“2002年,我承包的150亩水涝地终于产粮了,这让我的劲儿头更足了。那年投入种肥5万元,当年卖粮10多万元,净赚5万多元。”宣起生说。
在盐碱地里种水稻,宣起生成了专家,村民都佩服不已。在多年的学习和探索实践下,宣起生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杨庆军、罗树海、单全手里也有水涝地,他们找到宣起生,要跟他一起干。宣起生直接答应说:“我咋种,你们就咋干,肯定没问题。”慢慢地,成片的水涝地变成了致富田,在镇村的引导和支持下,水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今发展到20多户,种植面积5000多亩。
“政策太好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这事也干不成。”宣起生说,除了给修路、修渠外,每年农闲政府都开展农技培训,市里专家手把手来指导新技术。 2012年,通过镇里投一部分、村里拿一部分、农民自筹一部分,他们总投入40多万元,完善了水田的电网、机井、排水等配套设施。
“现在收入越来越高,农民日子越过越好。从取消农业税到发放种植补贴,从农田配套再到乡村振兴,农民过上小康生活,最该感谢的还是党的好政策。”宣起生说,现在一年稳稳收入几十万元,家里轿车、越野车、轿货车就有4台,农用车有3台,还有各类机械设备10多套,两口子医保、社保都交了,儿子干工程更是不少赚。如今,宣起生住在130多平方米的大砖房里,车库、仓房还有200多平方米,小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2016年,宣起生当上了马营子村党支部副书记,除了种好田、学好新技术外,他开始想的更多的是千方百计带领更多人致富。
曾经的盐碱地颗粒无收,如今变稻田亩收入千元,仅水稻一项全村年增收5000多万元。“现在种植技术已经没问题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研究提高水稻品质,成立合作社,做响‘马营子’碱地大米品牌。”宣起生说,村里还将在去年引进2个“万头”生猪养殖场的基础上,瞄准村内资源广泛招商,让马营子村村民越来越富。
这就是宣起生和马营子村民的小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