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4日讯 爱辉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围绕打造“四最”一流营商环境,密集打出“组合拳”,力破限制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率,助推跨越式经济发展。
做实简政放权的“减法”。坚决拆掉一扇扇阻隔在政府与办事企业、群众之间的“玻璃门”,真正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简优化办事流程,运用“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一窗受理”模式,除场地要求和涉密事项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区级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大厅之外无审批”。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加强网上审批能力建设,搭建连通全区20个部门247个审批事项审批网,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大“不见面审批”力度,设置便民服务综合窗口35个,简化流程,智能引导,排队等候时间压缩60%。推行办事指南“码”上有服务,“一窗受理率”达96%。通过“政企”双融合模式,推进基层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目前11个乡镇、4个街道、15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政务服务,实现群众“最多跑一站”“办事不出乡”。
做好监督检查的“加法”。制定了“并联审批”“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等制度,统筹服务资源,统一服务标准,理顺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优化人员配置,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和日常考评,实施“一日两考勤、四检查、每季考核、全年总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效。拓宽举报渠道,通过设置投诉窗口、公布举报电话、电子信箱、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已解决海华商城等企业难题13个,受理办理率达100%。开展“清赖行动”专项整治,采取“一企一议”方式,重点督察督办政府欠款行为,完成全区6项失信违诺事项,清欠资金1000余万元。
做优服务供给的“乘法”。坚持把企业当“客人”,当好“金牌店小二”,把群众当“亲人”,当好“五星级服务员”,努力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制定《窗口工作人员守则和服务规范》等34项管理制度,将“零距离”“一站式”与“温馨服务”相结合,持续提升窗口服务质量。从“方便群众、助推招商、服务企业”入手,推进并联审批,开设“一件事”专窗,特困人员认定等20个“一件事”实现联审联办、一次性办结。设立“跨省跨区域通办”专窗,异地就医结算等28个事项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异地可办。推行“营商+”联合审批机制,设立“项目审批”专区,办理政府投资类项目从84天压减到76天,社会投资类项目从60天压缩到30天。推出上门服务、绿色通道服务、诚信服务、一次性告知服务、延时服务五大特色服务,深入中兴牧业和乡镇开展农机落户等上门服务。
做细观念藩篱的“除法”。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不抓营商环境是失职、抓不好营商环境是不称职”的理念,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核心评价指标,向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看齐,复制自贸区黑河片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压缩办理时限、简化办事流程上率先突破。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常态化督察考评机制,对政策落实不力、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毫不留情公开曝光,倒逼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