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龙视新闻联播报道 黑龙江地处东北黑土核心区,黑土耕地面积超过东北黑土区面积的一半,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十三五”期间,黑龙江通过科技服务、资金支持、政策引领,不断让“耕地中的大熊猫”越来越健壮,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又将黑土地保护列入“十二项工程”予以全面推进,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如何做好黑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的“加减乘除”,黑龙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黑龙江有耕地2.3亿亩,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和种植方式导致了土壤的多样性。针对不同土壤存在的不同问题,黑龙江提出六种解决方案,推行黑土保护“龙江模式”。
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组长韩晓增:每一个模式里面都有N个技术进行叠加,农业部等六个部委出台了《黑土保护工程》,提出了“十个模式”,我们黑龙江省贡献了其中的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

“保护黑土,技术先行。”从备春耕开始,农业科技工作者就深入田间,靠前指导。前不久,黑龙江还组建了黑龙江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攻关“揭榜挂帅”。在海伦,黑龙江与中科院合作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成果,已经在这里扎根破土,目前中科院在黑龙江建设了三个万亩核心示范基地,预计到2025年,将在黑龙江推广黑土地保护技术2.5亿亩,是吉林、辽宁、内蒙古的总和。今年黑龙江还聘请了省内外农业科研、推广专家54名,成立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一项项科技会战,推动了黑土地保护的技术创新。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陈海涛:从耕作技术、资源保护和机械化技术方面,我们已经被国家连续十多年作为主推技术,还有作为重大引领的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示范应用。
“十三五”期间,黑龙江建成高标准农田8100多万亩,每亩耕地粮食产量平均增加100斤。从2019年开始,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奖。当然,“黑土增肥”靠的不单是不断强化的工程措施,这两年黑龙江不断加大的农艺和生物措施力度功不可没。
目前全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68亿亩,超国家下达任务134万亩。玉米秸秆翻埋、碎混还田2300多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2310万亩。秸秆还田利用率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了65%和80.1%。保护示范面积突破2000万亩。
省农业农村厅环耕站站长马云桥:“十三五”期间我们投入了600多个亿。2015年开始,我们实施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第一批是九个县实施了90.2万亩,第二批是扩大到15个县,实施面积达到432.4万亩,通过两轮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我们探索形成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的龙江模式。
为有效保护黑土地,黑龙江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方案,专门成立黑土耕地保护推进落实工作小组,把黑土耕地保护作为考核的“指挥棒”。目前,全省黑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每千克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36.2克。虽然黑龙江黑土保护工作不断“跨栏跑”,但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
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组长韩晓增:过去下降速度大约是7‰左右,现在土壤有机质仍然以这1‰到3‰的速度在下降,那么在30%坡耕地里面,黑土层变薄问题仍然存在。分散经营的问题,在秸秆还田和有机肥使用的问题上,仍然在技术上存在着瓶颈。
为扎实做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这篇大文章,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将黑土地保护列入“十二项工程”,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推进,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示范面积将从现在的2000万亩扩大到1亿亩,超过黑龙江总耕地面积的40%。同时,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切实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决定》,组织修订《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起草《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条例》,切实做到依法管土、依法护土、依法用土。
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组长韩晓增:黑龙江省决心之大,动作之快,目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黑龙江省要保护好1亿亩耕地,那就相当于国家的耕地总面积的1/20,相当于我们国家耕地保护的红线15亿亩的1/15。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省黑土地保护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黑土地这个大熊猫会越来越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