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7日讯(记者 孙英鑫) 2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会上,黑龙江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主任康翰卿做主旨发布。

康翰卿表示,自2019年8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两年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围绕全省改革开放大局,统筹“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机制体系不断健全、创新意识显著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项目主体加速落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积极成效,树立了“最北自贸试验区”鲜明的品牌形象,改革开放“排头兵”和“试验田”作用不断显现。
全力打造对俄和沿边开放合作新优势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立足对俄及东北亚和沿边开放合作的战略定位和独特优势,制定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生成机制、出台创新发展3年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实现突破。在同批自贸试验区中,率先推出首批省级创新实践案例,截至目前生成超2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对俄特色创新案例67项,“创新中俄跨境集群建设”入选自贸试验区第四批国家级最佳实践案例。在已发布两批30项省级创新实践案例的基础上,今天将发布第三批50项省级创新实践案例。
据国际第三方机构评估,第三批案例中,属于全国首创性的案例10项、系统集成性案例20项,重点分布在五个主要领域,一是政府职能转变领域。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二是投资贸易自由便利化领域。持续完善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探索沿边特色贸易模式取得更大突破。三是金融开放创新领域。积极拓展沿边金融服务功能,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四是产业创新发展领域。以制度创新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科技赋能和特色产业培育。五是对俄开放合作领域。在装备制造、跨境通道、金融服务等领域不断深化对俄开放合作。
全力打造对标国际标准新样板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总体方案实施,27个中省直部门出台31项文件、提出420余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持续加强政策供给。在同批次自贸试验区中,率先达到100%的总体方案实施率;国家前六批次适合黑龙江省承接的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率达到93.9%;“证照分离”改革在三个片区实现全覆盖,一网通办、容缺受理、不见面审批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与此同时,主动引入国际第三方权威机构对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开展评估,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在“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执行合同”等领域位于全球前沿。在此基础上,对标世行和国家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制定优化营商环境3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全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动能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将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三个片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围绕自身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支撑平台,包括在全国设立首个中俄边民互市交易结算中心、开通首个铁路互贸交易市场、率先建立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体系,不断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与政策磁吸效应。三个片区积极搭建吸引产业集聚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大力招商引资,形成既错位发展、又相互支撑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全力打造龙江开放经济新高地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已进入提速发展、全面开花的新发展阶段,以全省千分之零点三的面积,贡献了超过全省1/8的外贸进出口。2020年,自贸试验区外贸总额达204.9亿元,同比增长12.8%,今年1-7月外贸总额达128.9亿元,同比增长44.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约25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7月底,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11403家,比挂牌前增长66.8%,其中新设外资企业占全省的24.1%。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对俄开放创新实现从点线式布局、差别化探索到连片式成果、引领式实践的跨越,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万科中俄产业园涵盖金融协作、产能合作、跨境商贸等全方位业态,与莫斯科俄中产业园将形成跨国姊妹园,实现中俄双园互动;中俄首座黑龙江公路大桥即将通车运行,将形成对俄经贸往来快速通道和口岸、贸易、加工融合发展的一体功能区;绥芬河互贸(国际)物流加工园区整合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与互市贸易进口政策优势,将实现进口俄粮等原字号产品落地加工增值,构建互市贸易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