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齐齐哈尔市制冰团队冬奥赛场“点冰成金”
2021-11-15 10:52:26 来源:东北网-鹤城晚报  作者:李东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1月15日讯 10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前最重要的一次测试赛——“相约北京”冰球国内测试活动第二阶段在国家体育馆开赛。为了迎接这次“大考”,齐齐哈尔市的10人制冰团队已经在国家体育馆工作了近半个月,这已经是他们今年第三次赴京参与制冰测试。此次测试活动是国家体育馆在冬奥会之前的最后一次“大考”,各个运行环节都模拟冬奥会标准。

  技高获青睐

  今年年初,国家体育馆在改造完成后进行了首次制冰,4月份冰上测试活动时进行了第二次制冰。本次制冰从10月28日正式开始,是国家体育馆的第三次制冰,除了齐齐哈尔市制冰团队参与以外,还邀请了两名外籍主制冰师参与。

  北京冬奥会组委会缘何将目光锁定齐齐哈尔市的制冰团队?

  国家体育馆是北京冬奥会的主体育馆,男女冰球赛事贯穿整个冬奥会赛程。为保证赛事顺利完成,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国家体育馆对制冰工作提出了“超常规”要求,决定把重任交由国内最优秀的制冰团队完成。

  “冰球之城”齐齐哈尔市不仅冰上场馆设施完善,全年赛事无休,而且制冰人员经验丰富,专业性强,同时还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冰球氛围和城市文化,曾成功举办世界冰球B组锦标赛、亚洲冰球联赛等重大赛事,因此获得北京冬奥组委会的青睐,从而决定选调齐齐哈尔制冰师参与国家体育馆的制冰工作。

  齐齐哈尔市制冰团队由来自市冬季运动项目中心、鹤城体育场、奥悦冰雪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10名制冰师共同组成。今年1月,他们通力合作完成了首次制冰测试,制造出2块符合奥运会赛事标准的冰球冰面,并在随后进行的测试赛中,专业水平技惊四座,得到了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因此,国家体育馆运行团队和齐齐哈尔市签订了制冰工作协议。

  来自齐齐哈尔市的制冰师李鹏,从1980年开始从事制冰工作,吴春生和袁凯杰做制冰师已经30多年了,经常一天浇注冰面10至12次,虽然不是正值青春年华,但他们将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制冰事业。李鹏说:“我市制冰团队主要担任浇冰车司机和制冰助理,并协助完成冰场铺设底冰、喷白、场内划线和制作标识等工作。虽然运行团队对制冰要求严苛,但对我们来说轻车熟路。”

  驰骋冰球场的运动员陆续离场后,空荡荡的冰面上留下了长长短短的冰刀印和冰碴,制冰师这时就开始了精心维护。李鹏说:“通过磨合,我们的专业经验和服务意识已经得到了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的认可和赞扬,前期和国外专家通力合作,已完成冬奥会、冬残奥会前的两次制冰工作,我相信这次测试赛我们依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分毫不能差

  从年初参与国家体育馆首次制冰,齐齐哈尔制冰团队累计参与人数达到25人次。团队负责人崔云凯在已经退休的情况下,光荣地接受了此项任务。“虽然退休了,但我们仍能为北京冬奥会贡献每一份光和热,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我们的制冰师都是有着三十年经验的老人,也多次参与国际冰雪赛事的制冰工作,绝对有信心高标准完成任务。”崔云凯说道。

  国家体育馆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曾经承办过体操等项目的比赛,但为了满足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的承办需要,国家体育馆利用先进的仪器对整个冰面下包含防潮、保温、防水、加热、制冷等11层结构,接近1800平方米的超大冰面结构层实行逐层校验,随时纠正,不允许有上下半厘米的偏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个过程大概分六个步骤,3次制冰,1次铺胶,1次画线,1次贴徽记。”崔云凯介绍说,首先在赛场浇注纯净水,铺底冰;待水结冰并达到一定温度后,铺上一层白色漆料;再浇水制冰,进行画线;再浇水加厚冰层,最后贴上“相约北京”徽记收尾。这个过程虽然看着简单,但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制冰环节,对水温、洁净度、PH值等指标都有严格要求,不同比赛项目对冰的软硬、厚薄和温度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控制好这些,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掌控。”崔云凯说。

  慢工出细活

  国家体育馆能造出这么舒服的冰,除了依靠世界最先进的制冰车外,在制冰的水上做足了文章。“国家体育馆场馆的制冰机组设备是按照最高的标准来进行部署,制冰用水也都经过了层层的过滤。可以说,制冰用水不但达到饮用水的标准,甚至比饮用水的标准还要高,以最大程度保证冰面质量。”崔云凯说。“虽然我们都具有丰富的制冰经验,即便如此,但我们来到这里以后还是长了很多见识。”崔云凯不禁感慨道。

  负责国家体育馆制冰工作的两位外籍主制冰师,其中多恩有过三届冬奥会的制冰经验。为了帮助国家体育馆制冰,多恩两次来华,参与制冰、混凝土降温、刷漆、清冰等全过程,还在包括驾驶清冰车、板墙维护等全部环节,对国内制冰团队进行了培训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本次测试赛前,国家体育馆比赛场地的冰面厚度早就达到了赛时要求的3.5厘米。但开赛前的一周,齐齐哈尔的制冰师们没有一天可以放松,测冰面厚度和冰温等细节工作,仍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制冰师李岩说:“冰球比赛对冰场要求很高,球场上的标识线宽度也要精确到毫米。为更好地完成冬奥会制冰任务,制冰师不断学习使用新型制冰设备,不能用设备完成的部分,都用手和小工具一点一点雕琢。”

  对于为何每次制冰不能多浇水?崔云凯解释道:“如果浇得多,就容易产生气泡,影响冰的质量。而且温度还要在50℃至60℃之间,因为如果用冷水,容易马上凝结成小颗粒,影响平整度。冰温也不能过低,以往我们可能控制在-12℃上下,一是为了放慢水凝结的过程,二是为了防止温度过低的冰容易比较‘脆’,出现‘炸裂’的情况。”

  制冰过程中除了按要求操作外,还是有很多“技术活”。“比如用冰车浇冰,虽然这里使用的先进冰车可以电脑控制出水量,但到了转弯处车速减慢,还是要手动控制,否则冰就容易局部过厚,这就要考验经验和手感了。”崔云凯介绍。

  冰球场是运动员的赛场,也是制冰师的赛场。不管过程多艰难,任务多艰巨,齐齐哈尔体育局制冰团队都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冬奥会的制冰任务,得到外籍专家的高度肯定。作为一名制冰师,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制作比赛场地,将是他们一辈子的骄傲。

责任编辑:彭佳丽

【专题】龙江迎冬奥 冰雪惠全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