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8日讯(记者 霍枭涵)11月18日,黑龙江省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正式发布。“三调”数据显示:全省林地、湿地总面积占全省国土调查面积约53%,林地、湿地面积均位居全国第四位,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面积与“二调”比较基本持平。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鄂忠齐表示,从“三调”数据可见,党中央赋予我省的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任务圆满完成,落实“双碳战略”的生态资源优势较为突出。但十年来,全省生态用地总量也略有下降,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的同时,还有部分林地、草地、湿地被开垦为耕地,这表明当前我省国土利用和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还不稳定,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做好生态用地管理工作。
统筹科学划定三条红线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限定城镇建设在开发边界之内,用生态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林地、草地、湿地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生态服务性质不改变,严控生态空间被占用。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推进省、市、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回答“如何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的关系”、“多大规模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地、水域和怎样的布局方式,能兼顾我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大问题,合理安排生态空间布局,统筹好生态建设与其他资源利用的关系。探索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把审批许可事项要件和生态红线负面清单挂钩,实现红线高压管控。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把用途管制覆盖到所有生态空间。
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