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2日讯 ——历经10年苦心钻研,中国一重在2019年实现了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常规岛整锻低压转子锻件国产化,一举打破国际垄断;
——2020年,由中国一重承制的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在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成功问世;
——2021年,由中车齐车集团齐车公司研制的铁路起重机及配套吊臂平车首次走出国门;
——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中车齐车集团齐车公司发明专利“非等幅域值数据压缩方法及装置”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我市国有企业逐浪潮头、铿锵跨越的步伐,不仅形成了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也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回响。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以中国一重和中车齐车集团为代表的齐齐哈尔企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充分认识到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中国一重每年投入科技研发经费超3亿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建立了科技创新动力机制。中车齐车公司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重载货车技术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快捷货车轻量化车体、重载车钩、转向架稳定性等基础、前瞻和共性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大轴重产品谱系不断丰富,在承接国家战略,有效推动我国铁路货运装备发展的同时,一系列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提高了中国铁路货车国际竞争力。
鹤城企业坚持在“三篇大文章”上下功夫,使“老字号”焕发新生机,为“原字号”插上翅膀,帮“新字号”强筋壮骨,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创新成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成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动力源,成为企业强筋壮骨的增强剂。
如今,“天眼”问宇、“北斗”闪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宫”巡天……这都表明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端制造需求不断增加,技术上仍然存在着“卡脖子”问题,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我市各项事业,特别是装备制造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实体经济的关键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这必须靠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获得。在“卡脖子”地方下功夫,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中,识短板,找不足,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先后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不断强化与顶尖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强高端人才及技能人才的储备。并在金融政策上加以强化输出,构建新的产业金融体系,激发各类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努力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通途,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
蓝图已然绘就,奋斗正当其时。站在新的百年起点,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新的“答卷”也许更难,我们的“赶考路”也许更不好走,但是我们必须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用改革和创新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用实干和奋斗书写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