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8日讯 “以前年年自己种水田,稻子产量和出米率总是不理想,卖不上好价。去年我把地都托管到水稻合作社种,到秋一算账,不但一亩地少花50块,稻子品质还好,出米多,价格一斤多卖了一毛钱。全家240亩地,细账算下来比往年得多挣5万多。”2月16日上午,集贤县福利镇高丰村村民潘延福拿着刚刚签完的2022年土地托管合同,“手舞足蹈”地和身边的“屯亲”介绍土地托管的好处。
从去年开始,集贤县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新型土地经营模式,通过专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化解了劳动力短缺困难。同时,利用农业大数据分析,对农户进行生产精准服务,通过专业分析和实际检验指导生产,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托管农户与往年自种或相邻地块每亩均增收200元左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共同发展目标,为集贤县农业生产插上了数字科技翅膀,助推更好更快实现乡村振兴。
据了解,集贤县2021年农业生产托管面积46.87万亩,占农村集体耕地面积的29.3%。在托管过程中,集贤县与一米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农业生产托管可视化数据平台,依托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农业生产,作业监管、农机管理、作业轨迹、作业面积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手机端、电脑端可视化方式展示。数据平台将农业生产托管基本情况、服务主体基本情况、农业生产过程等逐一分区域展现,负责项目主管部门更直观、更详尽地了解全域农业生产托管情况,对参与项目的服务主体进行指导、帮扶、督促,保证实施质量。
集贤高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以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以前都是订单收购模式为主,发展步伐缓慢。从去年开始,合作社在集贤县农业部门指导下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对进入合作社的水田统一经营管理,应用测深施肥插秧和无人机喷撒等先进生产技术,在减少了用肥量10%的基础上,单产增产5%。“而且无人机喷撒技术省药还能确保无残留,保证了大米‘绿色’品质。”高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德辉介绍说,“土地托管集中经营后,产出的水稻品质达到了‘绿色’标准,大米销量增加了不说,价钱也涨了不少,实现了‘村民增收、合作社发展’的双赢目标。”
与高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样,永胜农机合作社去年也大规模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同样实现了村民和合作社“双增收”的目标。
“我们社去年共签约托管农户31户,土地面积9078亩。通过合作社提供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可以集中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降低农业物化成本,有效增加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应用程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户土地收入。同时,村民把土地托管给我们合作社后,还可以增加务工收入。”集贤县永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告诉记者,去年在合作社打工的永胜村村民平均收入都在五万元左右,农忙时农机手月工资就有7000元。“有去年的基础带动,今年永胜村所有的农户都与合作社签了约,周边的村屯还有20多户也把土地都托管到我们合作社。初步满足了他们‘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的愿望。”刘明坤说。
负责土地托管具体工作的集贤县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中心主任王殿元告诉记者,作为全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整省推进试点和示范区,集贤县通过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导入农业生产,鼓励和引导小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入社、入托,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切实解决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把一家一户分散土地集中一起管理,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有效监管,集贤县还引入一米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农业生产托管可视数据平台,依托一米科技技术优势为政府机构打造全方位的数字化平台,共同构建农业大数据服务体系,整合生产、交易、农业服务等多方资源,实现了生产资料采购、贷款申请、发放、保险承保、理赔、农产品销售等流程一体化,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扩大农业托管服务范围,推动所有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主体实行“统一整地、统一购种、统一购肥、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的‘五统一’经营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深度应用农业生产新科技,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集贤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县乡村振兴。”采访最后,集贤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谭金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