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3月7日电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大局。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伊春市市长董文琴介绍,围绕推进林区转型发展,黑龙江省在深化体制改革、发展绿色产业、提高林业职工收入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47.3%,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面积近1800万公顷,林业职工28.2万人,分别占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经营面积的55.1%、职工人数的73.8%。70多年来,这里的林区累计生产木材7亿立方米,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林区转型怎么样、生态保护怎么样、职工生活怎么样”——“林区三问”为黑龙江林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革创新为牵动,以转型发展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努力让老林区早日焕发青春活力。
一是蹄疾步稳抓改革,林区体制机制实现新变革。坚持向改革要出路、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未来,黑龙江省全面推进森林资源管理、社会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职能“三分离”,如期实现了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四分开”,建立了森工企业运行新体制和森林资源管理新体系。
以伊春为例,通过统筹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和地方党政机构“三大改革”,组建伊春森工集团,结束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政企合一”体制,转型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二是瞄准市场抓转型,加快生态价值转换。黑龙江省三大森工集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向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要发展,全省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63亿袋,黑木耳产量居全国之首,人参、刺五加等中药材产量占全国50%以上,红松籽、榛子等特色坚果产量占全国70%,蓝莓、蓝靛果、沙棘等野生浆果产量居全国第一,林区经济由“一木独大”向“多业并举”转变,去年全省林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338亿元。
在伊春市,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了“生态银行”试点,去年利用75万亩林辅用地,与国开行开展合作,获得20亿元综合授信,一期4.85亿元的项目已经启动,于今年2月23日实现了全省第一笔森林碳汇交易。5年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较改革前森林食品、中医药、绿色矿业产值分别增长了48.6%、80.5%和223.4%。
三是千方百计抓增收,林业职工收入实现新提高。近几年,三大森工集团采取森林经营岗位承接、特色产业吸纳、创新创业带动等措施,解决停伐后富余职工转岗就业15.69万人,林业职工增收54%。
据统计,伊春市已妥善安置林业富余职工7万多人,伊春森工集团在册职工年人均工资由改革前的2.7万元增加到了4.18万元,增幅55%。
作为我国生态大省、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黑龙江省将继续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坚决扛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奋力走出林区转型发展新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