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起一把能出油,插根筷子能发芽”,一直以来,人们都这样描述东北黑土地的肥沃。4月1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黑土地保护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

草案一系列新修改引人注目: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黑土地应当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将非法出售黑土的罚款上限由每立方米“二千元”提高到“五千元”……立法层面对进一步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持续加码。
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黑龙江省约1.56亿亩,约占56.1%。眼下黑龙江省已经拉开春播序幕,各地大力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为黑土地“加油”,为大粮仓护航。
铺展黑土保护的春耕画卷
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正在对采集的土壤进行成分化验,然后根据土壤特性对化肥用量进行科学配比,指导种植户科学施肥,提高用肥效率,减少土壤板结。

近年来,当地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来加强黑土保护,不断提升黑土地肥力、提高粮食产能。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农技推广中心化验室负责人金立军说,“我们监测数据显示,目前的土壤养分与2008年持平,这几年没有继续退化。”
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被称为当地“黑土保护第一村”,依靠推广秸秆还田、深松深翻等措施,黑土越来越“肥”。
去年,全村获得了多年未见的好收成,种粮大户于超家的玉米亩产还冒了尖,达到了两千斤。 “秸秆当被,土地越来越有劲了。庄稼地必须得养,你光干活,不给它吃饭,你不经管它,不会好的。”马上进入播种期,看着黑黝黝的土地,于超对今年的产量也胸有成竹。
说起黑土地保护带来的好处,村民庞柏学也打开了话匣子, “土地必须得保护,造福子孙后代。要不你这茬子用完了,地不打粮了,吃啥喝啥啊。”
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是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措施,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种了7000余亩玉米,今年那片地采取轮作改种大豆。
合作社负责人刘峰说,轮作让病虫害减少,让黑土地“歇口气”,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大熊猫”立法
农田不仅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如何建立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依法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今年3月1日,《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
“从管理到违法发现和处理,到资金的投入都有具体规定。同时也规定了农业生产者,他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第一责任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表示,《条例》的实施,为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协同实现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和耕地粮食产能提升,农民增收增产的协同目标。”
目前,黑龙江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全省黑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截至去年底,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800万亩,为中国饭碗提供了更多绿色、优质“龙江粮”。
通过为黑土立法、加强黑土监测、秸秆还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增施有机肥农家肥……黑龙江全力守好大粮仓的“命脉”,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