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风正好扬帆 奋进正当时——汤原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2022-05-11 15:18: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乡村振兴,文明先行。近年来,汤原县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活动载体,向善向上、和谐有序的文明新风在汤原大地拂面而来。

第八届红色艺术节。

  扬志愿服务之帆,促进乡风文明

  成立汤原县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建立起由县级总队、乡级支队、村级大队组成的“三级联动”组织架构和三级书记抓推进、促落实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实现了志愿服务“四结合”。一是将志愿服务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将每月的26日确定为“文明奉献日”,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开展卫生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等活动。在志愿者的示范引导下,广大村民纷纷主动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来,共创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二是将志愿服务与教化育人相结合。太平川乡创新举办“学子励志报家乡”“大学生红色之旅”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高考学子开展孝老敬老活动,参与学生人数达到200余人次,进一步弘扬传统美德,让尊老敬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三是将志愿服务与网格管理相结合。依托县、乡、村三级网格阵地,实现志愿服务“入网格”,助推基层善治。以骨干志愿者为基础,吸纳955名乡镇网格员组建网格志愿服务队,建立网格志愿者联络群,积极开展政策宣传、矛盾化解、惠农助农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解决困难6381件。四是将志愿服务与群众心愿相结合。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志愿者能力特长和群众实际需求,制定志愿服务菜单和群众“微心愿”,涵盖“政策宣讲、环境整治、文艺演出、科技培训、免费义诊”等服务内容,实行“中心亮单,群众点单、组织派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菜单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分众化服务,让志愿服务更加精准。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91支,注册志愿者2.9万人,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次。

  扬移风易俗之帆,滋养乡风文明

  把移风易俗作为助推乡风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通过规范制度,创新载体,加强宣传,全面提升移风易俗水平,推动乡风文明。一是规范移风易俗制度,除陋习立良俗。汤原县137个行政村分别制定了村规民约,纳入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环境整治等内容,通过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充分激发农民群众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以规立德滋养文明乡风。各行政村分别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推选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能够为群众热心服务的村民担任理事会成员,引导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2000余份,在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创新移风易俗载体,减人情增文明。发挥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作用,帮助村民在算好“经济账”的同时,算好“文明账”,广泛开展拒绝学子宴、谢师宴活动,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创新移风易俗活动,通过发布倡议书、举办“金榜题名,除陋习,树新风”茶话会,庆祝考生金榜题名。目前,全县十个乡镇共为251名学子举办了移风易俗升学茶话会,在广大学子心中播撒下了文明的“种子”,使人情债“减负”,人情味更浓。三是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明礼仪树新风。各村结合实际,广泛进行乡风文明宣传,按照“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的思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北靠山村、北向阳村等45个村建设了乡风文明文化墙,图文并茂地宣传展示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民俗民风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把文明乡风吹进百姓心田。

汤原县抗联广场举行烈士纪念活动。

  扬文化文艺之帆,引领乡风文明

  把文化文艺作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理论宣讲和文艺活动,达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效果。一是强化理论宣讲,凝心聚力促发展。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基层作为推动乡风文明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理论宣讲作为打通宣传教育群众“最后一米”的重要手段。依托县、乡、村三级实践讲堂传播党的声音,凝聚群众力量,累计开展各类群众宣讲活动700余场次,受众5万余人次。将文明实践讲堂打造成理论宣讲“驿站”,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报刊架、口袋书等方式,使“驿站”成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窗口”。创新讲堂形式,将理论讲堂搬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涌现出了“山屯老屋故事汇”“乡村大喇叭播报”等特色宣讲活动载体。二是丰富文化生活,充实精神促转变。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为民间艺术团体、文艺爱好者搭建舞台,组织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用乡村文艺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打造了“红色文化艺术节”“文化进万家”“三下乡”等一批有亮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品牌,组建了“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创作各类乡风文艺作品58部。依托汤原县国家一类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从2013年起,连续举办了八届红色文化艺术节,累计演出200余场,观看群众近100万人次。受到央视CCTV3、黑龙江卫视、海南卫视、新华社、凤凰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进一步弘扬了“传承、凝聚、创新、图强”的汤原精神,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了强大精神力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人才促提升。组建“群众身边的文艺队”,积极挖掘培育身边的文艺人才,深入乡镇开展“三区人才”文化骨干培训45期。围绕春节、小年、端午等“我们的节日”,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引导群众开展富有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

汤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扬典型选树之帆,带动乡风文明

  按照“评选一个典型,树立一面旗帜”的工作思路,使先进典型“立得住、看得见、学得来”。一是积极开展典型选树,鼓励群众见贤思齐。以群众推荐评议为主要形式,在乡村常态化开展“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和“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突出“群众评、评群众、群众学、学群众”,着重推选、挖掘百姓身边的先进典型,大力推出涌现在基层的“凡人善举”,通过学习先进典型事迹,树立学习标杆,使典型评选活动真正成为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载体。近年来,全县共评选出326名个人先进典型,其中,10人入选“龙江好人榜”,3人入选“省级道德模范”,3人入选全省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三好”典型。二是深入推进典型宣传,引导群众崇德向善。以典型事迹宣讲为主要方式,配合融媒体、乡村广播、大喇叭、宣传车等多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依托汤旺乡金星村被评为全国旅游重点村的独特优势,在村内打造了40米长的先进典型“星光大道”,用于展示全县各类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汤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扬文明创建之帆,助力乡风文明

  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为民利民惠民原则,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实施综合整治,让村居环境美起来。积极改善乡村环境,回应新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乡、村两级志愿服务队伍为骨干,以“文明家庭”“最美庭院”“乡风文明随手拍”等评比活动为载体,号召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常态化拉练检查活动,通过“现场实地看、考核综合评、总结查找改”的方式,对环境整治工作成果进行验收,持续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共享”新时代文明乡村建设。目前,县级以上文明村已达87个,文明村占比达到63.5%。二是强化价值引领,让社会风尚好起来。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将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评选先进典型,强化法律约束,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向好。三是加强文化建设,让文化生活火起来。大力完善主题广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围绕“我们的节日”,举办“小年志愿服务”“庆丰收农民运动会”等各类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8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到20余万人次,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培育文明乡风。

志愿服务活动。

  培育文明乡风必须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汤原县将继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吹遍汤原大地,激情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