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4日讯(记者 陈显春)绥棱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水田面积70万亩。绥棱县实施了2018-202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结束后,项目区耕地质量比项目实施前的2018年提高了0.5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提高了3.5%,水田耕层平均厚度比2018年提高了5厘米,水稻比2018年亩均增产77斤。
干湿交替灌溉。
据绥棱县农业中心主任张海东介绍,为解决全县水田耕层变薄、养分不均衡、土质结构不良、早春土温冷凉等问题,特别是种植户不懂技术,不会水稻秸秆还田和认为水稻秸秆还田费工费时费钱,不愿意还田问题,绥棱县在省各级专家的指导下,研究探索出了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绥棱县水稻秸秆全量粉碎旋混切压还田技术模式”。
秋季翻埋。
主要技术路径是水稻秸秆全量粉碎抛撒—旋耕整地还田—搅浆切压搅匀—辅以相关配套技术。
秋季水稻收获时,收割机安装粉碎抛洒设备,将秸秆粉碎10cm以下,均匀抛洒、不积堆。留茬高度10~15cm。然后用9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牵引旋耕机旋地,旋耕深度18~20厘米,把秸秆均匀混埋于20厘米耕层之中。
第二年春季,根据插秧时间提前15~20天放水泡田,采用花达水泡田,水深没过耕层2~3cm,寸水不漏泥。然后用带有切压装置的搅浆平地机进行搅浆作业,耖平2~3遍,将秸秆进一步切压搅匀到20厘米耕层内,达到待插状态。
春季倒浆。
秸秆还田后,有条件的种植户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立方米,均匀施入20厘米耕层内。应用测土配方肥、有机肥、缓控肥、生物肥、水溶性肥等新型高效肥料,达到化肥减量替代效果。
水稻移栽后水深3~5厘米,返青后采用间歇灌溉(除孕穗末期和抽穗期保持适当水层外),无水1~2天后,灌新水3~4厘米,如此反复直到排水待收前。促进土壤气体交换和有害气体释放。实践看,这种技术模式非常易于掌握和操作,没有增加成本、没有费工费时,通过田间监测,未产生有害气体、未出现秸秆漂浮、未发生病虫害现象,一举解决了养地培肥和秸秆禁烧难题。

插秧深施肥。
张海东说,为了增强示范引带作用,根据全县黑土分布区域特点,结合绥棱县三大主栽作物布局,确定了承担项目水田任务的11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并且建立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示范区。通过对技术的集中展示和组织观摩学习,水稻秸秆全量粉碎旋混切压还田技术模式迅速在全县推开,除10万亩左右的沙包地不能应用此技术模式外,其他60万亩适合应用的耕地全部应用此技术模式。农户从主观上接受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模式,思想上发生了根本转变,保护黑土地已经形成自觉行为。

秸秆粉碎抛洒。
三年来,不但黑土地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而且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上更为突出。每年通过水田项目区带动了全县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面积达到60万亩,占全县水稻总面积70万亩的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