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5日讯 逊克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党支部与高滩村党支部建立联建合作关系,共同设计了“四联四建”载体,打造乡村振兴的堡垒,争做融合发展的先锋,既发挥了园区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四大功能,又推动了高滩村乡村振兴的步伐,逐步构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发展”的党建格局。
组织联建 建强组织内生动力
园区建立初期,随着土地流转,土地租金将来如何调整、农业建设用地发生变更如何恢复等问题,让村民烦恼不已。村民们有疑虑,影响项目建设。两个党支部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连续召开了3次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想法,最后提出解决办法:一是土地租金动态调整,二是农业设施用地恢复原样。村民心里踏实了,合同顺利签订,项目如期完成。
今年春播前,又有村民提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力量投入这么多年,产量都增加了,不能再按照以前的标准确定地租了。两个支部一联系,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后,签订《补充协议》,说明地租调整办法。问题解决了,保证了园区试验示范项目顺利推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两个党支部先后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书》,制定了《党建联建会议制度》,以园区党支部提高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建工作水平。开展“双学双讲”联建活动,把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作为党支部共同学习日,培训推广“三新”知识,学习会议精神、解读政策法规。选派园区副主任担任高滩村第一书记,促进两个党支部组织建设上的深度融合,资源上的深度整合,党员间的互帮互助。
发展联谋 建强乡村振兴合力
两个党支部每月定期召开联建座谈会,听取双方党员从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意见和建议,重点研究解决园区规划、村集体经济发展、技术攻关、难题破解及村民的急难愁盼等“重大问题”。
在一次联建座谈会上,园区党员向高滩村党支部提出建议:支持致富带头人、党员李金旺成立种植合作社,解决高滩村年纪大、无劳动能力群体的土地经营问题。村党支部马上召开党员动员会,鼓励大家带地入社,园区党支部派技术人员免费对合作社农业种植全程技术指导。现如今,合作社已吸纳社员72户,入社土地达360公顷,实现了土地连片、规模化种植,降低了作业成本,农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
2019年园区大棚葡萄苗参差不齐、枯死了许多,技术人员犯了难。两个支部在清理边沟垃圾的时候,高滩村党员说村里有个致富能手李秀华,葡萄管理有一套。李秀华提出试着用野生葡萄根嫁接的办法,成功挽救了园区大棚葡萄苗。
培训联动 建强农技人才活力
在新技术培训中,受益最大最多的是高滩村党员和群众。2014年,园区党支部邀请了省农科院水稻种植专家、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张国民开展技术指导,村书记张瑜得知这个消息后,带领班子成员主动跟园区支部联系,动员村里党员一边参加水稻种植一边实地观摩学习。张书记学到了水稻种植技术,在2015年组织5名党员带头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流转村内土地50公顷,在水田里还养殖稻田鸭,打造绿色生态鸭水稻。稻米以每斤6—10元不等的价格进入市场,年纯收入超过110万元,致富带富效果显著。常胜村的顺益家庭农场草莓采摘园技术人员李双,当年由高滩村党支部推荐到园区负责草莓大棚的栽培和管理工作,现在她已经成为草莓种植专家了,填补了逊克县草莓特色果蔬种植技术的空白。
园区党支部依托培训这个服务职能,与国内省内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建设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等实地观摩培训基地,从事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农业技术培训会。无论哪种培训,高滩村党支部都组织村内党员、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参加,带动提升全村的科技种田水平。
帮扶联助 建强为民服务效力
每到农忙时节,园区党支部提出用工需求,高滩村党支部择优推荐有打工需求的村民,特别是低保户、残障家庭等弱势群体,只要适合工作岗位,园区党支部优先雇用并为其缴纳商业保险。高滩村累计为园区输入临时工1260余人次,人均增收每年2.5万元。72岁的村民王富贵住在高滩村的幸福大院,去年老伴去世了,儿女又不在身边,情绪非常低落,村干部李宗斌担心老人,于是推荐他到园区干点啥。园区支部研究后先把他安排在浸种催芽车间,并在大棚里找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干,每年也可收入3万余元,老人的情绪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