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央媒看龙江丨他们 薪火相传只为培养短道速滑人才
2022-07-20 08:41:00 来源:中央电视广播总台黑龙江总站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一座城市先后涌现10位世界冠军,斩获世界级金牌177块,其中包括冬奥会金牌8块、特奥会金牌7块。此外还有国家级金牌535块以及16次世界纪录的突破……这些全国冰上运动所取得的傲人成绩,都是由七台河这座仅69万人口的小城绽放而出。

  解码这座小城:“奥运冠军之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一批几十年如一日薪火相传的教练员群体用梦想、执着、坚守、奉献、汗水所铸就的深厚坚实的基础。

  近日,黑龙江省举办第十届“龙江楷模”发布仪式。授予七台河市短道速滑教练员群体“龙江楷模”荣誉称号。今天向您讲述他们扎根冰场、薪火相传,献身我国短道速滑选才育人事业的教练员群体的故事。

  不懈奋斗、顽强拼搏的鲜明本色

  1969年,18岁的孟庆余和400多名知青一起,从哈尔滨来到七台河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源于对滑冰的热爱,每到冬季孟庆余便利用工余时间,跑到浇冰的学校操场甚至小河、泡子上自由飞驰,磨炼意志的同时琢磨出了一套良好的速滑技战术,一举三破纪录拿下合江地区滑冰比赛的三个冠军。因出色表现,孟庆余于1974年如愿以偿被招收为市体校的一名速滑教练并领衔组建一支少年业余速滑队,开始了无怨无悔的执教生涯。

  组建速滑队之初,训练条件异常艰苦,教练的办公室和队员宿舍就在山下灯光球场的看台下,四面透风、寒冷彻骨。为了能让孩子们准时训练,孟庆余每天凌晨2点起床,裹上厚厚的棉大衣,套上牧羊人穿的大毡靴,头脸围得严严实实,灌好水箱,拉上沉重的铁爬犁,绕着冰场一圈圈密密实实地浇水。一场冰浇下来,皮手套湿透,手冻得又红又肿。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无论是当一名普通教练,还是后来走上领导岗位,一段段艰难的历程就像冰场上那一圈圈银色的跑道,一批又一批的队员在孟庆余的带领下克服艰苦的训练条件,从这里起步。

  2006年,连续奔波多日的孟庆余,为了不落下哈尔滨训练基地上午10点的冰上训练课,为了不耽误孩子们每一分钟的宝贵上冰时间,当天凌晨便从七台河驱车赶往400多公里之遥的哈尔滨,路上遭遇车祸不幸罹难,永远告别了让他魂牵梦绕、无限热爱的那片洁白无瑕的冰场和那些视如己出的队员们……擦干悲伤的泪水,铭记恩师的教诲,更接过他手中的秒表,他的几代弟子们董延海、赵小兵、张杰、韩梅、张利增……同样以不懈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着他未尽的事业不断奔向未来,锻造出一批又一批为家乡、为祖国争光的短道速滑精英。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特质

  当年,因为七台河没有室内冰场,为了提高重点班孩子们的实战训练成绩,老教练孟庆余带队转战哈尔滨冰上运动基地,每年别妻离子长达9个月。冬奥冠军范可新的父亲曾经是名修鞋匠,有时生活费都接济不上,参赛时没钱购置一副新冰鞋,范可新难过得独自躲在屋里落泪,想返回七台河训练。孟庆余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潜质的队员,半途而废实在可惜,就掏出工资为她买了副崭新的冰刀,在生活上经常资助她。范可新非常珍惜这得之不易的机会,更加刻苦训练,终于入选国家队成为一名颇有前途的专业速滑运动员。

  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赵小兵,扎根七台河从教33年,培养了冬奥冠军孙琳琳、世界冠军王伟和李红爽、青奥会冠军徐爱丽、亚洲锦标赛冠军张绍阳等200余名优秀运动员。33年中,她数次放弃了高薪聘请的机会,一直坚持为5到10岁基础班的孩子做启蒙教练。赵小兵是个不爱请假的“铁人教练”。1992年赵小兵怀孕期间,仍然坚持每天步行1个小时到室外滑冰场给孩子们上课。后来,她实在走不动了,就领着孩子们到她家附近的岩石山练体能;再后来,她连岩石山也去不了了,就看着孩子们在她家的院子里做陆地训练;直到分娩前五天,她实在挺不住了才肯休息。孩子满月后的第二天,她又重返训练场了。

  张杰曾是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在第16届世界大学生比赛上打破世界纪录,是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走出的第一个世界冠军。2014年,张杰与丈夫董延海不顾上海方面的盛情挽留,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七台河,为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办了特奥短道速滑队。出任公益教练员,不拿薪金、义务执教的张杰,以慈母之爱耗费着大量心血艰难执教着这支26名残障儿童的特殊队伍。张杰克服残障孩子听不懂、站不稳等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顾早年超负荷训练积累的伤痛和新伤叠加,在实践中摸索,自主设计专项训练方案,总结出一套独特有效的教程,从最初的扶着、搀着,直至孩子们可以在冰上飞扬。张杰所写的10本、近1200篇、近10万字的教学笔记,满满记录了对短道速滑事业的执着和对残障孩子的无限爱意、殷殷期望。时间定格在2017年3月21日的奥地利,“稳住!稳住!好!好!再稳一点!”,随着张杰声嘶力竭的呐喊声,中国特奥代表团短道速滑七台河籍运动员,斩获第11届世界冬季特奥会短道速滑4金2银,在2019年举行的第15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张杰培养的孩子们再夺速度轮滑3金1银1铜,并实现七台河速度轮滑项目特奥金牌零的突破。张杰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感动龙江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龙江年度群体、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重点班的教练张利增,2015年退役时,正是北冰南展最火热的时期,北京、青岛、杭州等许多城市的用人单位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是,张利增还是放弃了高薪、编制和房子,回到他深爱的家乡七台河执教。回来的第一年,为了选拔好苗子,他无偿在特色校中当了一年滑冰课老师。此后,他被调入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重点班执教,他向国家队、黑龙江省队、黑龙江省体校跨级和直接输送42人。他执教国家队心系冠军城,挺起冠军之乡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从最基层特色校后备人才的选拔到体校重点班的培养输送以及省青年队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三个梯队建设与运行的重任。

  科学求实、大胆探索是屡创佳绩的有力武器

  创新驱动越来越成为竞技体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七台河短道速滑教练员群体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他们不断从运动装备、训练细节、技战术水平、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后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深挖细抠,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机制,推动了七台河短道速滑事业行稳致远。

  孟庆余虽然号称“牤子教练”,但他使的并不是蛮力,他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更好的训练模式,追求更高级的“冰感”。针对短道速滑教练队伍年纪轻、实际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孟庆余总结出了“高、精、尖、准、细”自成一家的训练方法,提倡注重常规训练与敢于创新相结合,因地制宜创造性强化队员心理素质和勇敢精神,坚持常年进行冰陆两栖体能和技巧训练,把打牢基础贯穿整个训练周期的全过程。休冰期间组织年轻教练学习国内外短道速滑最新实战技巧,亲自指点年轻教练们撰写训练心得。1992年他撰写了《学先进找差距下功夫赶上去——第二届亚洲杯短道速滑比赛观感》发表在国家级《冰雪运动》杂志上。

  2014年,作为“特殊人才”回乡任教的董延海,大胆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他针对长期存在的招生难,选材难的问题,以各小学为依托推动创建了7所“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将选材、基础训练在学校中完成,帮助学校建立短道队伍并坚持长期、系统训练,实现了后备人才科学训练、可持续发展,真正形成了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省队——国家队的“金字塔”式竞争培养输送模式。

  教练员赵小兵创造了少儿训练技术与趣味融合法,建立了家长有序有度参与沟通联络机制,吸引了更多孩子学短道速滑,有效提升了少儿短道速滑学员的兴趣。

  1989年出生的新生代,现已成长为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重点班教练组组长、短道速滑特色校总负责人和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队中方教练员的张利增,在执教实践中深研细悟,在国家级刊物先后发表《短道速滑比赛中战术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培养》《短道速滑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为短道速滑理论与实践促进融合、教育科研积淀了深厚基础。

责任编辑: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