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
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自主研发的
首套深水水下生产系统
在我国南海东方气田乐东块开发项目中
投入使用
对比国外同类装备
哈工程“智”造
为这套系统提供了
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系统装备了学校科研团队
为其“量身打造”的
“千里眼”
“顺风耳”
两套装备
担任水下生产系统
水面和水下的“警卫员”
形成立体安全监测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油首席科学家谢玉洪表示,水下生产系统要在超过500米水深的海底稳定生产超过20年,对装备的设计能力和建造工艺要求极高。
深海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要在低温高压的深海环境中工作,并且系统庞杂,主要由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树、水下控制系统、水下多功能管汇等多种复杂水下结构物组成。
水面过往的各类船只,水下潜器、海洋生物等误闯海洋油气“生产重地”都会干扰影响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团队和水声学院水中目标特性测试与控制团队在杨德森院士的统筹指导下,联合攻关、各展所长,为该系统成功研发了国内首个水下油气生产环境长期监视系统和国际首创的水下声矢量监测系统,实现了全天24小时海面与海下的实时安全监测。
水下“千里眼”,可以工作15年
据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团队研发人员贾鹏教授介绍,针对水下生产系统运行状况,传统的监视方式是通过海上巡检船下放水下作业机器人进行巡检,这种监视方式具有随机性和滞后性,而且存在监视盲区。针对这一弊端,团队创新思路,成功为该系统装上视力超群的“眼睛”——水下生产监视系统,可长期实时监视水下生产系统运行状况,不仅能准确定位故障区域,而且可实现全天候实时监视。
水下“顺风耳”,攻克国际性难题
据水声学院水中目标特性测试与控制团队莫世奇教授介绍,相较于传统雷达仅能监测水面以上目标,水下声矢量监测系统能做到一天24小时实时对水面以及水下同时进行目标监测,有效弥补了深水水下生产系统的监测盲区,并且在超出使用年限后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符合当前的绿色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