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实施“五大行动”建设农业强省系列报道之五 让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3-02-09 07:53:2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周静 李天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2月9日讯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农民共富行动,加快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突出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把这一中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抓好“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和牵头把总问题之一。

  人均收入东宁领跑全省

  小小黑木耳是东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擎天柱”,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吸金石”。

  “去年,我市黑木耳栽培量达到9亿袋,干品产量4.3万吨,年交易量10万余吨、交易额实现60余亿元。东宁黑木耳全产业链发展良好,已经建成国家级示范园区1个,标准化生产基地39个,拥有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批发市场;全市黑木耳生产相关企业124户,其中菌包生产企业98户、菌械制造企业6户、废弃菌包综合利用企业10户、黑木耳加工经销企业10余户;全市黑木耳专业合作社89家,直接从事黑木耳生产的农户9300户、2.2万人。”说起黑木耳对农民致富增收的带动作用,东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永超如数家珍,“通过产业集群项目带动,黑木耳产业持续增收能力增强,推动我们在2021年就成为全省首个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的县(市),连续17年领跑全省。”

  “2023年农民收入增速要高于GDP增速,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清晰明确。

  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增长迅速

  记者从省乡村振兴局了解到,去年,我省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271元,同比增长14.6%。

  增加脱贫人口收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我省狠抓就业和产业“两个关键”。

  就业方面,坚持对每一个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常态化开展职业指导、推荐适合岗位、推送培训项目,实现务工就业21.64万人,超额完成国家要求的年度目标任务。

  产业方面,我省坚持因户因人落实种植、养殖、就业、光伏、金融、消费等增收帮扶措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达到55%以上,全省脱贫地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175个,通过订单帮扶、生产托管、股份合作、吸纳务工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脱贫人口23.12万人。

  “土特产”有望成为“摇钱树”

  乌苏里江畔的东方红林区,浩瀚的林海是大家习以为常的风景,也是“跑山女孩”刁洁带动乡亲致富的丰厚资源。

  从自采自销的山特产品野菜、蘑菇,到黑土地独有的蜂蜜、大米,返乡创业的刁洁年销售额达到上百万。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乡林下产品和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还带动家乡十多个“跑山人”找到了致富发展的新途径。

  刁洁是我省众多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执着擦亮了我省“土特产”品牌:大米、大豆、鲜食玉米、乳品、食用菌、杂粮、寒地龙药、高端肉、冷水鱼、大鹅……刁洁等人让它们走出深山,走出黑土地,成为全国人民餐桌上的“香饽饽”。

  房前屋后小菜园成增收园

  虽然户外还是冰天雪地,可兰西县康荣镇荣生村张志丽心里已经开始谋划春天。

  去年,她在门前小菜园6分多地种青刀豆,增收5000多元。今年,她准备把家周围2亩多地全变成小菜园。“这收入估计得翻番!”她说。

  康荣镇武装部长吴俊国介绍:“去年,我们53个自然屯,试点了300亩左右的小菜园,1亩地平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有了试点打样儿,农民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今年初步估算,全镇小菜园面积将增至七八百亩。”

  兰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冯贺涛说:“小菜园在发展模式上,采取‘企业+村组织+农户’、‘企业+经纪人+农户’的方式,变自由发展为有序推动,让农户成为最大的受益主体;在经营方式上,采取‘订单先入户、园内搞复种、村上初加工’的办法。多环节联动,做实第一车间,实现了‘半亩小菜园、三五千块钱’的增收目标。”

  数据显示,2022年该县参与农民总户数7100户,小菜园总面积5080亩,纯效益超过20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