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8日讯(记者 杨帆 许诺)2023年8月25日是全国第七个残疾预防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预防先天残疾,守护美好未来”。黑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携手东北网开展系列访谈,本期邀请黑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三级调研员李蕴光做客东北网访谈间,介绍黑龙江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相关情况。

人工耳蜗救助政策有什么新变化?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2023年1月省残联会同省财政厅、省卫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
一是补贴形式发生了变化,将实物补贴变成了货币化补贴。以往人工耳蜗产品是由中国残联统一采购,产品型号只有固定的一种,听力残疾儿童不能自主选择耳蜗产品。新政策出台后,省残联采取入围招标采购的方式,确定了4家人工耳蜗产品供应商及20款不同型号的植入体、体外机,并尽可能将每款耳蜗产品价格压到最低。由家长在入围采购的产品中自主选择产品。在补贴范围内确保有一款耳蜗产品能够免费提供给接受救助的0-6岁听力残疾儿童,同时,又兼顾了想自主选择人工耳蜗产品的听力残疾儿童个性化康复需求。
二是加大了补贴力度。在原有政策为救助对象提供12000元手术费、术后每年康复训练补助18000元的基础上,增加了“救助对象在定点植入手术医院接受CT核磁等初筛检查的费用按照最高2500元/人给予补贴。”减轻听力残疾儿童家庭负担。
具体的救助标准如何?
人工耳蜗产品
救助对象购买人工耳蜗产品(包括植入体、体外机、电池)的费用在60000元(含60000元)以内的,按购买价格一次性据实结算,最高补贴60000元;救助对象购买人工耳蜗产品(包括植入体、体外机、电池)的费用在60000元以上的,在60000元补贴标准的基础上,超出的部分按照15%给予一次性补贴,累计最高补贴金额为80000元/例。
初筛及手术费
救助对象在定点植入手术医院接受CT核磁等初筛检查的费用,按照最高2500元/人给予补贴。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费用,按照12000元/例给予补贴。
术后康复训练
为救助对象提供每年不少于10个月的术后康复训练补助18000元/人/年(各地可根据当地发展水平,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申请及手术流程是什么样的?
(一)申请救助。0-6岁(不满7周岁)听力残疾儿童家长(监护人)到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县(市、区)残联自愿提出申请(还可登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综合管理平台系统https://service.cdpf.org.cn进行线上申请)。
(二)初筛。省残疾人服务中心负责按照《黑龙江省人工耳蜗手术筛查标准(试行)》相关标准,免费对听力残疾儿童进行听觉言语能力评估测试、助听听阈评估检查、学习能力及精神行为发育测试等。
通过测试的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定点医院对其进行医学相关内容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小儿行为测听、颞骨高分辨薄层CT及颅脑磁共振成像等。
(三)公示。省残联负责对通过初筛的听力残疾儿童在省残联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
(四)复筛及植入手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定点医院负责对听力残疾儿童进行复筛。通过复筛的听力残疾儿童自愿选择定点医院安排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开机和调机。听力残疾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与人工耳蜗产品厂商签定相关安全使用协议。
(五)术后康复训练。手术后的0-6岁(不满7周岁)听力残疾儿童自愿选择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进行1年(10个月)的语言康复训练。
(六)信息录入。受理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的县(市、区)残联,要第一时间将救助对象有关信息录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综合管理平台系统”。
经费结算流程
(一)人工耳蜗产品费用。救助对象购买人工耳蜗产品费用由家长(监护人)凭人工耳蜗供应商出具的产品发票到县(市、区)残联参照救助补贴标准报销。人工耳蜗产品价格超出救助标准部分,由家长(监护人)同人工耳蜗供应商自行结算。
(二)初筛及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费用。救助对象在植入手术定点医院初筛的费用及植入手术费用,家长(监护人)凭初筛发票和手术发票到县(市、区)残联参照救助标准据实报销。目前救助对象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费用,暂由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定点医院从省残联预拨付的人工耳蜗手术专项经费中参照救助标准定期据实结算。
(三)术后康复训练费用。术后康复训练费用由县(市、区)残联参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及各地制定的办法或实施细则执行。
下一步,省残联、省财政厅、省卫健委、人工耳蜗定点植入手术医院、人工耳蜗厂家将各司其职,共同细化政策执行流程,进一步推进《办法》落地见效,帮助重度听力残疾儿童重建听力、回归有声世界,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