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5日讯(记者 许诺)在黑龙江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征程中,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胸怀家国、扎根黑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潜心钻研、勤勉实干,他们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许辉秉承着胸怀家国、服务龙江的爱国精神,心怀着勇攀高峰、攻坚破难的创新精神,追寻着德智并重、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为教育事业谱写精彩华章。
许辉现任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院长、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有机化学”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应用化学”省一流本科专业带头人,“应用光谱解析”省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有机功能材料化学”省研究生导学团队带头人。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拥有诸多荣誉。

“作为一名扎根北疆的教育科技工作者,要以服务国家‘双碳’和‘东北振兴’等重要战略需求为目标,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一批实现地方优势资源高效利用转化,助力国家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果。”许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6年,刚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的许辉成为了黑龙江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当时学校有机功能材料研究还比较薄弱,相关教学研究基础、师资队伍建设和软硬件条件比较匮乏,而“新材料”这一黑龙江省和国家重点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研究方向及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国家和地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怀揣着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许辉凭借着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年轻人敢想敢干的闯劲儿,克服了人才培养体系单薄、教学科研条件匮乏、学术知名度认同度低、研究生培养难度大等重重困难,围绕有机功能材料方向卓有成效地开展课程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他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工作一线,每日往返于教室和实验室之间,一干就是十七年。
许辉始终保持低调谦逊、不断学习的个人品质。他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德国科隆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和“洪堡资深学者”合作研究。每一次学成,他都迫不及待地返回祖国,运用所学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开拓研究领域、突出研究特色、通过教研相长保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科技经济发展需求。

十七年来,许辉凭借着对教学、科研无与伦比的执着和热情,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前沿科学问题,不断向科学高峰发起冲击,围绕黑龙江省“新材料”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在第三代平板显示和照明技术——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在教学中,许辉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践创新型人才作为教书育人的唯一目标,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有效性、多元化和线上线下混合等先进教学方法、“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科研中,尤其在芳香膦氧主客体材料及其超低压驱动全色电致发光器件和双发射电致发光材料构筑及其高效器件等方向,许辉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十七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让以许辉为带头人的应用化学专业成长为省一流本科专业,所负责的“应用光谱解析”成为省一流本科课程,同时形成了一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断突破”的“有机功能材料化学”省优秀导学团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始终代表着黑龙江省有机化学学科的最高水平。
许辉团队还在纳米发光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配体对纳米粒子发光性质的长距离(约5纳米)调控作用,并揭示了基于配位场作用的纳米粒子表面电子态重构机制,为基于配体工程的杂化纳米发光材料构建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和全新思路。
在十七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许辉像一粒种子在龙江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将一腔热血倾注科教事业。“我一直在为突破高新技术的技术壁垒而不懈努力,并为每一次取得与国际水平相当,甚至更优的结果而无限喜悦。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甚至是推动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人生印记。”许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