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绿水青山满目“春”——伊春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纪实
2023-11-10 16:19:19 来源:东北网  作者:赵斌 霍枭涵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1月10日讯(赵斌 记者 霍枭涵)巍巍小兴安岭,松涛阵阵;悠悠汤旺河水,长流不息。

  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来到伊春,提出了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林区三问”,作出“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政治嘱托。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牢记嘱托,不辱使命。

  伊春将答好新时代新征程“林区三问”新答卷,将“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殷殷嘱托,化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决心和最实际行动。

  2023年10月28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上,伊春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伊春又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这张国家级生态文明“金名片”背后,是伊春市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的信念和决心。

林都伊春。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林都伊春。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高位推进 协同联动 夯实绿色高质量发展根基

  伊春,有400万公顷广袤浩瀚的山川和林海,702条清澈见底的大小河流,森林覆盖率高达83.8%;这里,四季分明,景色怡人,人们可以尽情地与大自然亲近,是一座“可以打包空气送给朋友”的城市,更是一个“美得让人心醉”的地方。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近年来,伊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按照省委建设“绿色龙江”、推进生态振兴的部署要求,明确提出在全省率先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立足“生态立市、旅游强市”,以推进“一区、两地、三城”建设和“双振兴”为实践路径,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引领性工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以“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坚决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3月,伊春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并将其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高位推进,咬定目标不放松,集中注意力抓落实,伊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职责,部署重要工作、过问重大问题、协调重要环节、督办重要案件,层层抓好创建工作落实。

  为提升伊春市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工作,高标准编制完成《伊春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0-2030年)》,优化生态空间,构建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谋篇布局。同时,建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例会制度》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调度制度》,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对重大事项进行研究部署。

  设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制定实施《伊春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伊春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伊春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伊春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扎实推进河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印发了《伊春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2-2030年)》任务分工方案和分解表,将6大类36项指标分解到40个部门单位推进落实,挂图作战,明确分工,精准施策,层层抓好创建工作落实。

  面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落实不力等问题,伊春市下定决心,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市委中心大局,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深化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秸秆焚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情况等专项监督检查,对参与或失职失责导致发生非法开荒、占用林地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同时,加大制度创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伊春市完成生态环保领域地方立法5部,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废弃食用菌包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全省第一部单一树种红松保护条例。

  伊春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效能建设与绩效管理考核中,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建立完善生态创建责任追究制度、督查通报制度等多项工作机制,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生态创建第一责任,切实加强创建工作行政推动力。

  全市所辖10个县市区均已争相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创建工作。2022年11月18日,丰林县率先获得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授牌命名,嘉荫县、南岔县、铁力市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态文明之风已吹遍林都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正在形成。

林都伊春。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林都伊春。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精准施策 重拳出击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如今的伊春,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难发现“生态”这一闪光印迹。

  极目远眺,一波波的“伊春蓝”,惊艳了每一个人的双眼。上海游客林先生将镜头对准了湛蓝的天空,感慨地说:“早就听闻伊春的生态环境优美,今天感受到了这座宜居城市的‘颜值’和‘气质’”。

  “我真是‘醉’了,深深陶醉在伊春绿色的森林、新鲜的空气中。”首次乘坐旅游专列来到伊春的外国游客兴奋地说,“融入了大自然,在‘森林里的家’体验诗意生活,我收获了新的风景、新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新的回忆,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值得选择。”

  伊春的好生态,令游客啧啧称赞,也令市民引以为豪。近年来,伊春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无废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生态环境质量跃上新台阶,近三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凝聚着伊春市生态治理的明显成效。

  减少排放,让天更蓝。伊春市从强化燃煤油烟污染防控、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和提升减污降碳协同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围绕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浓度下降幅度两个环境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开展一系列创建工作。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61天,达标率为98.9%,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21微克,同比下降8.7%,未发生重污染天气。

  减少排污,让水更清。伊春市从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提高河流水环境质量、推进河流水生态修复和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四个方面,围绕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和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三个水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开展一系列创建工作。2022年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剔除环境本底影响),无劣V类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连续九年在全省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为优秀等次。

  减少污染,让地更绿。伊春市从整体推进土壤污染源头治理、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四个方面,围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参考性指标开展一系列创建工作。2022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2020年-2022年,全市节能形势持续向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0.97%。

  不断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全面构建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建设“山水交融、社会和谐、充满活力、时代风貌鲜明的现代化宜居森林生态城市”。全市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大类共61个环境管控单元,建立“1+61”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实现了国土空间全覆盖。

  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政治嘱托,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绿化工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4项指标业已全部完成,全市森林蓄积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2022年全市新建和提升城市公园绿地共完成27处、绿化面积84.32公顷,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接近88%。各类自然保护地占林业施业区面积30%,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等自然保护区达到23个、6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消失几十年的野生东北虎重现踪迹,小兴安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如今,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成为人们自觉行动,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强大内生动力。林区人民切身感受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林都伊春。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融合 产业兴旺 不断拓宽百姓增收致富路

  位于伊五公路21公里处,群山环抱之间隐藏着一个世外桃源——友好蓝莓产业园。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园区视察,对园区的发展和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伊春森工集团友好林业局公司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蓝莓产业园区时的嘱托,紧紧围绕伊春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按照集团党委“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产业”部署要求,对园区基础设施逐步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园区规划面积1.2万亩,完成投资1.95亿元,种植美登、北陆、瑞卡、齐伯瓦、北村、北蓝、蓝丰等8个蓝莓品种,共计61918亩、500万株。

  同时,公司主动引导伊蓝生物科技、伊蓝农科果业等园区企业由蓝莓鲜果销售逐步向果蔬采摘、旅游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农庄”式经营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园区先后被评为“中国蓝莓之乡”“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强”等荣誉称号。

  打好“生态牌”,走好“产业路”。伊春市坚持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森林食品、林都北药、木业加工、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多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伊春市深入实施旅游强市三年行动,叫响了“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品牌。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林下种养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扩模增效,绿色有机作物种植面积141万亩,食用菌2.8亿袋,建设“互联网+种植业”高标准示范基地22个,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5家。

  一个个品牌企业崛起在林都大地,伊春“森林大厨房”加快在全国布局设点,“林都黑木耳”俏销全国,“伊春蓝莓”香飘万里,“五营大火腿”供不应求……如今,越来越多的森林食品在市场立足,如同插上了翅膀,走向全国、走上百姓餐桌。

  年丰朝鲜族乡年丰村位于伊春市南大门的铁力市。借助伊春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村里落地了“绿色智慧型微度假目的地”萌宠部落民宿项目。

  一个小村,一年涌进来20万游客,简直火出了圈!不但成了网红打卡地,还上了抖音,声名鹊起。2023年,年丰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今年不但水稻丰收了,旅游业也火了,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再不用外出打工,就等着集体分红数钱喽。”年丰村的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说。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伊春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推出伊春四季旅游、自驾旅游等精品线路;龙江首列高端旅游列车“林都号”开行;广泛开展“全国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2021年设立“伊春生态日”,成功举办两届系列活动,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

  风景美了,游客来了,腰包慢慢变鼓了。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市各大景区景点游人如织,市民游客消费热情高涨。9月29日—10月6日,伊春市累计接待游客93.5万人次,同比增长505.9%;实现旅游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533.6%;A级旅游景区开放20家,共接待游客48.6万人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伊春市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大力实施生态振兴计划,持续深入推进国家、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让盎然绿色成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动人色彩,让良好生态成为幸福美好生活的常态,努力为建设绿色龙江、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