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产粮大省黑龙江秋收生产已全面结束,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二十连丰的密码”,全面解码连年丰收背后的龙江担当。今天来看黑龙江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在巴彦县松花江乡五一村,今年的玉米又迎来了大丰收。农民们趁着粮价好,都将收获好的玉米直接进行脱粒、装车、出售,一台脱粒机一小时就可以脱粒50吨,现场1500吨玉米不到3天时间就可以全部完成,这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对黑土地的保护。

“种地先养地,增收才容易。”这是巴彦县很多农户的口头禅。为持续“养肥”黑土地,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旱田“龙江模式”、水田“三江模式”在当地广泛推行。秋收后,农户们第一时间将玉米秸秆翻埋还田,为黑土地添加“营养品”。
巴彦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总站党委副书记宋彦东说:“把犁底层彻底打破,这样雨水到地之后,上下就通透了,土壤比原先蓄水保墒能力要强得很多,每年地力提高0.2%左右。”
除了让秸秆还田,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当地农户的黑土“保养”良方,是通过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等种植技术让黑土地更有“劲儿”。农户孙勇正是“养肥”黑土地的受益者,今年他家的大豆亩产首次接近500斤。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传友说,粮食平均亩增产100到200斤,今年他们的粮食产量照去年同比增加了一亿斤左右。

截至11月8日,全省秸秆还田面积1亿2900多万亩,同比增加442万亩,完成秋冬季计划的97%以上。养护高产耕地的同时,改良障碍性土壤也是黑土保护的重要方式。
黑龙江是全国白浆土的主要分布区,白浆土占全省耕地面积的八分之一。位于三江平原的八五二农场,130万亩耕地里有三分之一的白浆土。黑龙江八五二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职工石伟说:“一赶上旱年头土壤硬邦邦,如果赶上涝年头土壤又水汪汪,亩产也就300斤左右。”
黑龙江八五二农场有限公司第七管理区副主任姜宇介绍,白浆层阻挡了水分、养分上下沟通,植物根系到这里就无法下扎了,严重阻碍了作物生长。

只有打破障碍层,才能提高白浆土的粮食产能。改良难度大,改良后粮食增产潜力更大。为此,农场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持续开展土壤改良工作。直到去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由省农科院主导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三江平原区白浆土障碍消减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落户农场。去年秋收后,农场大规模使用特制的白浆层配肥机进行整地。
省农科院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土壤改良团队负责人王秋菊:“翻耕犁铧可以把秸秆和地表物、黑土层翻扣,保持黑土层肥力不变。它还有第二个犁铧,心土耕作犁,破碎白浆层,在黑土层翻25厘米左右时,它能再向下15厘米。”
这种作业方式在打破白浆层的同时,把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添加其中,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结构。今年,农场粮食总产达到10亿斤以上,玉米高产地号亩产更是达到了1100多公斤。

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工程、农艺、生物“三位一体”的黑土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依托“一法两例”,建立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科学指导受破坏耕地治理恢复,为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展现龙江担当。
截至11月8日,全省秸秆还田面积1亿2964.2万亩,同比增加442万亩,完成秋冬季计划的97.2%。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