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尔滨’是如何炼成的”系列报道之八 献出一份爱 温暖一座城
2024-01-30 08:47: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海鹰 毛晓星 丁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哈尔滨小朋友为游客送来免费的热姜糖水。

  河南小游客到哈药六厂参观。

       黑龙江日报1月29日讯 这个冬天,冰雪的哈尔滨,变成了沸腾的“尔滨”。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冰雪魅力,同时被哈尔滨这座温暖之城抚慰治愈。

  哈尔滨举全城之力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硬核服务,“尔滨”人民更是拿出十万分热情与真诚迎接八方游客。“打开互联网,哪哪儿都是哈尔滨”,频频上热搜的“尔滨老铁们”,为这座城抹上了最打动人心的人文底色。

  为给“小金豆”锁温,市民、商户走上街头送姜茶热饮、暖宝贴;为让“小金豆”在街边买到新鲜水果,“尔滨”大哥掏出自家取暖吹风神器,“雪一吹就化了,为水果保鲜”,绝对是“尔滨宠宾”本尊!“小金豆”不知道如何吃冻梨,“尔滨”冻梨切片摆盘;南方游客喜甜,“尔滨”投其所好往豆腐脑里加糖;冬天吃大个红薯冻手,就给“公主殿下”配个小勺舀着吃……

  全城团宠“小金豆”,一个个以真心换真情的故事、一幕幕温暖瞬间感动无数网友。

  人人都是城市温度传递者。正如哈尔滨市在新年前夕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中所写:虽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但是火爆的热情、升腾的烟火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一位市民的努力坚守和辛勤付出,彰显了冰城人“礼迎天下客、冰雪暖世界”的敦厚与担当。这是一场无须号令的全城行动,每一次的自发自觉都是冰城人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

  “小金豆”们在这个冰雪王国里被宠爱呵护,哈尔滨市民变身童话世界里的“绿灯骑士”,情绪价值给的足,安全感同样拉满。

  为保障“小金豆”顺利出行,市民自发组成爱心车队免费接送;为帮游客解答吃穿住行玩的一切问题,哈尔滨人随时随地当起免费导游……

  近日,12名来自河南的“小豫米”在哈药六厂叔叔阿姨的守护下走进哈尔滨森林博物馆。研学团负责人冯新荣表示,哈药六厂的工作人员得知“小豫米”们要来,“不仅派车,还派安保、医护人员全程陪同,一个孩子配一名守护者,车上备好零食等,安排得妥妥当当。当天来的两名安保人员是他们精挑细选的,都是家有宝宝且全程陪伴宝宝成长的超级奶爸,让我们很感动,特别贴心。”

  有游客感慨:“尔滨”出圈后,最大的感受是看到这个世界不再贩卖焦虑,开始流行快乐了,“真的很治愈”。还有人说,来过这里的人都会跟“尔滨”处得杠杠滴,“不是处成了铁子,就是成为此生挚爱。”

  近日,被誉为“最真实、最直观、最正能量”的短视频博主“新闻姐”在中央大街被感动流泪,“有大哥驱车二十几公里送来帽子手套,有粉丝一早从齐齐哈尔坐动车赶来,拿来特产往我手里塞”“在家做多少视频都不及到现场感受来得强烈,‘尔滨’谢谢你!”

  “家里来客(qiě)了,妈妈有啥好东西都往外掏,她不爱我了。”别看哈尔滨人嘴上说“酸”,身体却很诚实,真心待客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中。元旦假期,哈尔滨被南方游客“包场”,本地市民让景于客,甚至喊出口号“不下馆子不洗澡,不开破车满街跑,要有游客来问好,还给免费当向导”。就像来顺公益志愿者王淑芬说的,“这个城市好了,我们每个人才会越来越好。”政府发力,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把游客招待好的同时,本地人跟着“沾光”,也更愿意投身于这座城市,形成城市发展的正循环。

  很多“小金豆”说,这里的大哥、大姨拿得起放得下,帮完忙转身潇洒离开,令人敬佩。福建游客戴先生说,“尔滨”的团宠让人特别舒服,真挚不做作,“这就是哈尔滨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色吧”。

  热情似火,古道热肠。一次次被“尔滨”刷新三观的广东游客罗先生感慨:“这里的人情味儿太厚重了,市民有一种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虽然冰天雪地,但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特别感染人。

  “这与多年来哈尔滨的城市文明建设、宣传引导有很大关系,城市文明与文明市民的塑造与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建武说。

  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创建指导处处长苑立华表示,城市文明承载着城市文化底蕴,集聚城市发展的能量。我省高度重视城市文明建设,尤其在过去的一年,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高位统筹、强力推动,去年3月召开的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动员会上,强调要高质量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水平和市民幸福指数,加快建设质量龙江、幸福龙江。哈尔滨一直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有效方式来抓,实施百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计划,推出“唱”爱国歌曲、“诵”中华经典、“学”身边好人、“兴”志愿风尚、“做”文明市民等系列活动,让市民参与其中提升自己、影响他人。哈市成立“1+3+7”整治提升行动专班,18位市领导全覆盖包保各区、县(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健全体制机制,细化责任目标,首创区县(市)“一对一”结对帮建,并在主要媒体设置“创城曝光台”专栏,整改率达96.67%。目前,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50万人,注册志愿者占建成区常住人口比例达到11.67%,远超8%的国家标准。

  游客骆老师这样分析“尔滨”现象:“文明城市,一定是信仰坚定的城市。”

  在中央大街,一位哈尔滨小姐姐的话让“新闻姐”泪奔:“谢谢你来哈尔滨,建议你一定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看看,一定要注意保暖,但是请克服一下,因为那是我们同胞曾经走过的路。”向善力量,微光成炬,“新闻姐”用颤抖的声音深有感触地说:“哈尔滨人的家国情怀真的深深刻在骨子里。哈尔滨值得,黑龙江值得。”

  “站在随处可见的红旗下,看到中央大街上年轻人流泪演绎大庆‘铁人’精神,街上贴着雷锋头像的志愿服务车免费拉载游客,我这么大岁数的人还是没忍住泪水……”珠海游客单先生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全体“尔滨”人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成为托举城市向上的强大底气。

  王建武表示,“尔滨”冰雪旅游爆火,众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互联网流传开来,哈尔滨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品格及东北人豪爽大气、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展现无遗。这里既有仁义礼智信、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传统文化内核,也有崇尚法制、遵守规则秩序、讲究诚信和契约精神等现代文明优秀品质核心要义,更离不开坚持不懈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带动。

  很多东北网友感慨:“‘尔滨’火了,城市服务、老百姓精气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实,城市和人一样,有了奔头,脸上眼里就有光亮。他在努力地抓住机会变得更好,也希望四面八方的来客都能开开心心。”

  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尔滨”人!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