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
作为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
位于化解矛盾纠纷
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人民法庭成为
提供司法服务
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支点”
将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讼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哈西法庭
聚焦医疗医患矛盾纠纷突出问题
推动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建设
努力打造新时代
“医”法治理新“枫”景
盯紧医疗纠纷“风险点”前移关口阵地“破难题”
哈西法庭设立全省首个“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落实省法院“四化四解四到位”部署,根据辖区医疗资源丰富、大型综合性医院较多、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设立全省首个“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组建专业医疗纠纷审判团队,2023年以来,集中审理辖区内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42件。
构建风险联防联控网络体系。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实现与医疗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数据对接、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深入运用司法大数据对医疗纠纷的规律特点、群众诉求、解纷方式等进行分析研判,实现风险预警,从更深层次助推医疗纠纷“少讼无讼”。
推进“医疗纠纷专家库”建设。与南岗区卫生健康局和辖区重点医院、医学院校密切联动,吸纳高校教授、医疗专家、鉴定机构专业人员等各类人才24人组成专家库,为审判中涉及的医疗专业知识提供参考意见。截至目前,通过咨询专家库专家意见,成功化解3件疑难医疗矛盾纠纷。
找准医患权益“落脚点”
优化资源配置“强优势”
设置“医疗纠纷巡回法庭”。在辖区四所重点三甲医院挂牌设置“医疗纠纷巡回法庭”,组建咨询、调解、诉讼“一诊通办”的医疗纠纷专业团队,根据医患需求,进行现场调解或开庭。对医院自行调处的医疗纠纷,及时派员现场指导确定,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医疗纠纷巡回法庭成立以来,通过电话、微信接待当事人咨询500余次,应用微信、云审线上平台化解诉前矛盾纠纷4件,现场调解医疗纠纷12件。
建立“诉鉴对接绿色通道”。制定《鉴定材料听证会告知书》《鉴定机构陈述会告知函》《鉴定意见通知书》,规范诉前鉴定流程。针对医疗纠纷鉴定慢、鉴定难问题,建立定点速鉴机构制度;目前,已与北京、上海、重庆地区的4家权威鉴定机构建立绿色通道,有效缩短了医疗纠纷审理周期。工作室成立以来,医疗纠纷案件平均鉴定周期同比缩短97天;通过诉前鉴定机制,成功调解案件10件。

锚定医患矛盾“突破点”
激发司法活力“补弱项”
加强医疗特色普法宣传。紧紧依托“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将司法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最末端。2023年,开展“送法进医院”活动6次。走访辖区医疗美容诊所7次,及时提供专业司法建议,促进小型医疗机构病历建档规范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市场经营主体风险防范意识。向群众发放普法宣传手册300余人次,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源头减少矛盾纠纷数量。
建立自动履行保障机制。坚持“案结事了”理念,针对诉前调解结案及审结案件,医疗纠纷法官团队优化“售后服务”,做好判后答疑工作,实现电话回访全覆盖,及时兑现当事人调解成果;截至目前,自动履行率达100%,实现“零强制执行”。
多措并举深化诉源治理。抓实“法官+村(社区)”基层治理模式,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打通了司法服务与人民群众间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共有10名法官进驻10个村(社区),解决群众涉法问题20件。“法庭+社区”联动调,设立全市首个“护老维权工作站”,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60余人次,推动涉老纠纷源头预防化解;探索建立“法院+公证”矛盾化解体系,与哈尔滨公证处合作成立“诉讼与公证对接工作室”,实现公证与司法辅助事务全流程协同,2023年,成功对接8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