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哈尔滨冷清的剧场能热闹起来吗
2005-08-05 13:37: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吴利红 袁炳发 所峰 费守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8月5日电 哈尔滨拥有北方剧场、少年宫剧场、省京剧院剧场、工人文化宫、哈尔滨音乐厅等大小剧场十余个,可哈尔滨的市民们仍心存疑问,守着这么多剧场,怎么就很少看到像样的文艺演出呢?症结在哪儿?一些剧场不是在闲置,就是“改为”他用,作为演出使用的功能正在萎缩;文艺团体又没有“既叫好又叫座”的剧本可排……那么,如何让剧场、剧团与观众三者互动起来,走上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核心观点:其实我们的剧场问题不是多和少,而是如何将现有的文化场所利用到位。没有“可口”戏看,又没有适合多数百姓要求的舒适剧场,何谈培养市民文化素养?

  青年作家袁炳发

  说句实在话,我没怎么进过哈尔滨的剧场,因为没什么可看的。杨利民先生的《秋天的二人转》,我是在剧场中看的,那是我感觉最好的一次。

  有时外地来朋友,我想显示一下龙江文化大省的特色,给一些剧场和文化宫打电话询问有没有演出,十次问八次没有。一些剧场,有时一个月也没有什么演出。打听剧团也多是没排什么新戏,原因是没有什么好本子。

  据我所知,哈尔滨多数的剧场和文化宫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设备落后,剧场的演出功能单调,具有多功能的上档次的剧场寥寥无几,没有“可口”戏看,又没有适合多数百姓要求的舒适剧场,何谈培养市民文化素养呢。听说,外埠的一个文化企业要在松花江北岸建一个可以演各种剧目的大剧院,这是件好事。其实我们的剧场问题不是多和少,而是如何将现有的文化场所利用到位。

  另外,剧团也要开动脑筋,排出好戏,我们有丰富的创作素材,只要肯下功夫,剧团就不会排不出百姓喜欢的戏,就不会没有演出的市场。哈尔滨群众艺术馆编排的《赫赫女真》,不仅在全国文化活动中拿了大奖,而且演出还非常受欢迎,《秋天的二人转》这部戏还是在外边有了影响之后,在黑龙江省才引起了重视。黑龙江省有些剧作家现在都“转业”搞影视剧了,不仅稿酬高,也能得到重视。创作精品的良性循环链条正处于一个“细”化过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规律可循,黑龙江的演出舞台也应如此。

  核心观点:剧场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的基本要素,观众不进剧场,是因为没有要购买的“文化商品”。

  哈尔滨国际会议文化中心环球剧场经理所峰

  哈尔滨现存的剧场无法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这是公认的。但这不是吸引不来观众应强调的内容,甚至生存困难的理由,而是这些剧场没有办出特色,是“等、靠”二字在作怪。

  现在有些挂靠大单位的剧场,不是走出去找市场,而是坐在家里等着剧团和观众上门。其实,哈尔滨有很多剧场是可以办得非常有特色。比如几经改制还处于低谷的哈尔滨工人文化宫,本身不适合成为影院,演电影比不过华纳影城,也不会比过亚细亚、哈尔滨电影院老牌影院,但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历史、建筑优势搞一些活动,和大企业联合举办青工技术比武,青工技术讲座,工人文艺演出等。其建筑与俄罗斯建筑相近,可以和旅游部门联袂,定期举办俄罗斯歌舞表演,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哈尔滨有十万中小学生,活动空间很大,少年宫可定期举办各种适合孩子的比赛,邀请适合孩子们看的剧团来演出,只要形成自己的剧场特色,种好特色这棵“梧桐树”,不怕飞不来凤凰。

  剧场有特色,有可购买的“文化商品”,哈尔滨的观众还是买账的。1997年原先省展览馆根据详实的市场调查,邀请上海芭蕾舞团演出《白毛女》,连续举办三场,几乎每场爆满。俄罗斯剧团表演的《天鹅湖》同样受欢迎。近期,哈尔滨音乐厅举办的“刘诗昆钢琴演奏会”也非常成功。这段时间,青年宫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搞一些活动,也非常有市场。

  另外,我个人觉得,剧场没有办出特色,除了自身之外,有关部门指导的也不够。在剧场找不准定位时,政府应该积极给予指导,不能只监督不指导,和剧场共同寻求适合生产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产品”项目。文化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培养黑龙江省剧场中的“领军人物”,用“领军人物”带动龙江剧场的快速发展。

  核心观点:如何让龙江剧场和文化场所丰富起来,热闹起来,光靠哪一个单一部门扭转不了,这需要政府重视,院团积极实行市场化运作,共同打造好这个系统工程。

  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费守疆

  黑龙江省演出市场出现了剧场与剧团、剧场与观众相脱离的状况,这不是一两天的事儿,剧场、剧团本身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剧团出现了不排不赔,多演多赔,少演少赔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宣传和推销的意识很淡,不宣传谁会知道你上演什么,你排什么。哈尔滨话剧院做的就很成功,在上演《秋天的二人转》时,就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包装,演出近百场,不仅收回了成本,剧目还参加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初选。现在哈尔滨市歌剧院团排练的《八女投江》也开始全方位推销,目前看效果还不错。

  剧场遭遇冷落,让一些观众远离了剧场。我们一再强调,要排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既叫好又叫座,雅俗共赏,但实际运作中,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剧团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无货供给剧场,有的演出不吸引人,售票成了问题,剧团与剧场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

  2003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时,沈阳军区带来的一台非常优秀的音乐剧,因为哈尔滨没有合适演出的剧场,人家就没来,市民就欣赏不到。

  针对龙江舞台出现的状况,黑龙江省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想办法,活跃龙江舞台。省委省政府把建设“舞台艺术中心”纳入计划,恢复“北方大舞台”。省文化厅将实行演出补贴制度,对举办演出的院团给予资金补助,旨在鼓励艺术团体多演出,多创作出精品。如何让龙江剧场和文化场所丰富起来,热闹起来,光靠哪一个单一部门扭转不了,这需要政府重视,院团积极实行市场化运作,共同打造好这个系统工程。

  主持人感言:

  有一次,记者采访哈尔滨一个社区的文化活动,遇到在广场上参观的沈阳海外旅行团的游客,听到了他们的感慨:“哈尔滨文化活动真的是很有特点:剧场空着,百姓搭台在外面看戏。”

  百姓不想进剧场享受室内演出吗?不是,而是我们的文艺团体、剧场没有给百姓提供更多的进剧场的机会。哈尔滨紫丁香音乐厅曾举办过“盛中国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票销售一空,观众各个年龄段均有。前一段时间,哈尔滨音乐厅举办“刘诗昆钢琴演奏会”,观众看得如饥似渴。

  记者了解到,哈尔滨少年宫一年300余场活动中,孩子的活动场次仅占三分之一。省京剧院剧场正在改建,改建后的剧场座位由原来的700多个变成了500多个,而且是和投资单位分时使用,有些剧场甚至一个多月没有一场演出。

  很多市民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带来的快感和愉悦的愿望也在增长。可是,这种愿望却在盼望中萎缩。一位家长说,本来想让孩子到少年宫看看属于孩子们的演出,可是几次询问都没有适合的。很多被采访者认为,龙江文化很丰厚,但是百姓为什么没有切实感受到,剧场、剧团、百姓在互动的环节上出现问题。

  对于剧场、剧团和观众能否互动起来:剧团能拿出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商品”,百姓能有购买这种商品的场所。政府正在努力着,观众在翘首期盼着。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