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城市规划局筹划多年遇梗阻 复建“尼古拉”须拆电力大楼
2005-09-01 13:12:43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谭立顺 于鸿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9月1日电 记者从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了解到,复建“尼古拉”,早在十多年前就被政府相关部门提上日程,而有关尼古拉教堂的规划方案,哈市市委、市政府早已高度关注。哈市城市规划局委托哈工大设计院完成了三个规划设计方案,并于去年在哈市城市规划局局长俞滨洋的支持下,进行了专家论证。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综合整治了9年的博物馆广场,因电力大楼迟迟没能拆除,使得复建“尼古拉”的成型方案一直束之高阁。

  “尼古拉”是哈市早期标志

  哈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解庆国介绍说,中东铁路的兴建,俄国人的不断涌人,作为俄国国教的东正教也在哈尔滨传播开来,各种东正教堂不断兴建,而俗称喇嘛台的圣·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构教堂的精品。

  圣·尼古拉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圣彼德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12月18日竣工。建成后的教堂,成为南岗区乃至全城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继圣·尼古拉教堂之后,博物馆广场周围陆续修建了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今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等建筑,风格比较统一,与周围形成良好的广场空间。

  圣·尼古拉教堂精确的比例、错落的形体、精美的装饰以及优雅的造型,显示着能工巧匠们的精湛工艺。自从“文革”期间被拆毁,至今虽然过去了40多年,冰城百姓仍然对复建这座精美的建筑充满希望。

  1996年12月4日,哈市政府发布的《哈尔滨市保护建筑街坊街道和地区管理办法》中,把哈市的134座保护建筑、3条保护街道和博物馆广场明确写入其中,自此也拉开了保护博物馆周边环境,为将来复建“尼古拉”扫清环境障碍的大幕。

  打响整治博物馆广场战役

  1997年,百姓口中的“玻璃大棚”(实际名称“雪花塔”)完成,博物馆广场的综合整治战役随之打响。

  据哈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王宏新介绍,当年的博物馆广场周边环境整治,首先从苏军纪念园开始,首先拆除和异地安置了公厕和6个地下商业街通风冷却塔。接着实施了北方剧场的“美容”,用现代材料处理了临近苏军纪念园一侧的楼体。随后,在1999年至2000年间,一举拆除了影响广场整体环境的、位于国际饭店和北方大厦之间的9层原省旅游局办公楼,并对北方大厦前的环境进行了规划并实施完成。

  接下来,对哈市少年宫周边环境进行了规划整治。王宏新在纸上逆时针画着规划整治走向时,停在了省电力大楼位置上。这座楼,本来要在2000年予以定向爆破,然后将“藏”在其身后的原意大利领事馆小楼进行保护。没想到的是,整体整治规划却在电力大楼前“哑火”了。经相关部门协调,省电力公司在哈尔滨开发区选址建了新楼,如今,新楼已经投入使用,但旧楼依然挺立。这座楼,不仅破坏了博物馆广场的周边环境,而且,百姓每每路过,也对其颇有微词。

  委托哈工大制作复建方案

  去年的哈洽会过后,哈市市委召集规划、建设、道里区、南岗区等相关负责人,又一次郑重地将复建“尼古拉”摆上日程。考虑到“尼古拉”这一哈尔滨制高点的地位因周边高楼的存在发生变化,加上原有砖木铁皮为材料的木楼防火等功能的缺失,再有如今的交通环境已经和当年的马车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于是产生了在扒除电力大楼的位置复建的想法。将来随着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博物馆广场势必还要成为交通枢纽站,那时的“尼古拉”可以考虑用作地铁站出入口,这样,既恢复了“尼古拉”,又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妙用,可谓一举两得。

  为弘扬城市风貌特色,突出哈尔滨“大气、洋气、灵气”的历史特点,又结合了电力大楼拆迁后的用地功能,规划局委托哈工大设计院初步规划设计了三个方案:一个是原地原样,其中有抬高、下卧和原地;一个是原地新材料简单复建,保持神似;一个是移地到电力大楼或少年宫一带复建。

  去年7月,哈市城市规划局局长俞滨洋组织了历史、建筑、规划、城市设计专家进行了专家论证会。会上,专家在复建“尼古拉”看法上,未能达成共识。但记者从2004年7月30日的专家论证会会议记录上却看到了这样的共同看法:电力大楼,应尽快拆除,还一个保护性广场应有的本来面目。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