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支持复建“尼古拉”的十大理由
2005-09-05 13:37:07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谭立顺 于鸿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9月5日电 复建“尼古拉”,唤起了众多市民殷切的关爱城建之心。3日、4日,广大市民持续高涨的关注热情,令人感动。记者在这里归纳了市民复建“尼古拉”的十个理由。

  理由一:建筑艺术典范

  黑龙江嘉信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司徒新欣认为,建筑艺术无国界。“尼古拉”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的典范。复建道台府,不是给腐败和行将灭亡的清政府歌功颂德,而是记录着我们这个年轻城市的历史积淀,以便告诉后人,这个饱经沧桑城市的真实经历和建筑成就。复建“尼古拉”也同样是为了规划好城市建设,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环境,发扬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发掘旅游资源,仅此而已。

  哈师大中文系教授丁广惠认为,“尼古拉”虽然是沙俄帝国主义建的教堂,但也是精美的建筑,它现在已经变成了全世界人民所共同拥有的艺术瑰宝。好的建筑是一种艺术,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欣赏的愉悦,已经超越了宗教和政治。这样的艺术精品应该复建。

  理由二:找回城市性格

  市民张树波认为,复建“尼古拉”,可以找回城市性格。“尼古拉”是哈尔滨早期建筑艺术的精华代表。城市要发展,城建同样要进步,但不管如何发展和进步,都不能摒弃既有或者曾经有的优秀建筑。一个城市的胸怀,是一个城市开放程度的表征。如果我们连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建筑精品都不能复建,还谈什么发展?

  读者李笑非认为,建筑是艺术,“尼古拉”的建筑本身是哈尔滨城市性格———“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给人的是美感。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欧陆风格的建筑,虽然当初都是沙俄等国家所建,但是,现在体现的都是精美的建筑艺术。

  理由三:玻璃大棚难看

  现就职于道外鞋厂的王代芝说,早些年,每天上班都要在博物馆广场倒乘公交车,虽然从来没进过“尼古拉”,但它漂亮的外表,让人过目难忘,每天路过,虽行色匆匆,都禁不住多看两眼。如今,经常路过博物馆广场,那个大菜窖式的玻璃大棚,实在太难看了,不仅唤不起人的美感,还丝毫缓解不了路人紧绷的神经。如果可能,就应该在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

  从事运输行业的谢来臣认为,“尼古拉”,是哈尔滨最美的建筑作品,体现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相比之下,“玻璃大棚”一无特色、二无美丽可言,建议尽快扒掉“玻璃大棚”,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

  市民许晓杰也认为,“玻璃大棚”太难看了。如果复建“尼古拉”,肯定比现在的东西好上百倍。

  理由四:增加旅游资源

  哈尔滨铁路设计院丁硕燕工程师认为,“尼古拉”,无疑曾是哈尔滨的亮点。如果复建,考虑到目前博物馆广场周边环境和交通状况已经不允许建在原地,因此可以考虑把“尼古拉”建在太阳岛风景区内,不仅为美丽的太阳岛又增加了一处旅游景点,也为这一建筑精品找到了好去处。

  哈市某市场的工作人员王纯强认为,博物馆广场必须下大气力进行整体风格上的整治,电力大楼、北方剧场、玻璃大棚等建筑,看着别扭,应该尽快改造或者拆除。在此基础上,整合交通,复建重要的旅游资源“尼古拉”。从事市容管理的杨诚同样认为,“尼古拉”是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一工具职工王运贤还表示愿意为复建捐钱捐物。

  理由五:城市品牌战略

  哈尔滨市场总监协会副秘书长张惠晓认为,从外观上看,从前的“尼古拉”代表了哈尔滨的城市欧陆风格,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品牌和战略资源。目前,央视天气预报哈尔滨的画面,基本定格在冰灯、雪雕等上面,如果有一天,复建后的“尼古拉”上了这样的画面,无疑对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品位大有裨益。目前的博物馆广场,已经成为商圈,建筑艺术在这里的地位被削弱了,如果复建“尼古拉”,可以适当考虑其他位置。

  省政协委员冯洪滨认为,复建“尼古拉”是个城建发展的契机。我们的城市建设目标是国际化大都市,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需要对这个城市的资源进行整合。塑造我们这个城市战略品牌,建了“尼古拉”,有了人无我有的城市建筑特色上的核心竞争力,自然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浓墨重彩的妙笔。

  理由六:冰城中心地标

  50年前来到哈尔滨安家并在汽轮机厂工作的江苏人周冠亚,乡音未改,却对“尼古拉”十分迷恋。在老周眼里,“尼古拉”是这个城市符号的形象代表。拆毁后,总觉得博物馆广场少了点什么,如果原地原样复建,再整合一下周边环境,势必会成为哈尔滨新的代表符号。

  省农垦总医院医生史有志说,现在能代表哈尔滨特征的建筑无疑是在中央大街,但具体谈到哪栋建筑最能代表哈尔滨,就有些牵强和困难了。如果复建了“尼古拉”,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哈尔滨火车站,是哈尔滨的重要窗口。外地游客从哈站出来看到位于博物馆广场上的建筑,常有微词。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交通的确是问题,但充分利用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还是可以疏解的。

  哈师大音乐系教授张贵生说,复建“尼古拉”的讨论,让他和朋友们兴奋不已。支持复建,因为它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到了纽约,就会想到自由女神;到了巴黎,就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想要到达凯旋门,要走地下,而且有电梯,还有博物馆。如果在原地原样复建了“尼古拉”,游客和市民既可购物,又能参观,一举两得。

  理由七:保护文化遗产

  省外贸退休干部倪洲在来信中说,复建“尼古拉”,首先要尽可能统一不同观点和不同理念的市民。赞同的,不用沾沾自喜;反对的,不必骂街发泄,不管赞同还是反对,大家都是热爱这个城市的。哈尔滨的历史有洋人带来的洋气,这种洋气如果对哈尔滨的发展有用,我们就完全可以取其建筑精华,抛弃其他糟粕。早些年,改造中央大街、恢复索菲亚教堂,除了让哈尔滨变得更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哈尔滨的文化遗产和建筑瑰宝。

  读者魏书印在信中说,想到可能复建“尼古拉”,心情就激动不已。建设好哈尔滨,保护好哈尔滨的建筑精品,是让我们这座城市特征明显的需要。复建“尼古拉”,就要原地原样。老人表达看法的同时,还在信中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理由八:恢复广场原貌

  从事环保工程设计的刘汝河认为,博物馆广场建设之初,以“尼古拉”为全城制高点,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都比“尼古拉”低一些,当时的建筑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近。我们在原地原样复建,不会影响到现在的交通问题,因为可以仿照西安小雁塔的进出方式,在北方大厦和少年宫前分别设立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不仅解决了进出问题,还能带动地下商业发展。问题是,必须尽可能地恢复“尼古拉”和博物馆广场的原貌,高楼大厦可以盖到江北。

  哈市电信规划设计院于仲认为,复建“尼古拉”,是博物馆广场综合改造的点睛之笔,同时也可以消除失去“尼古拉”的遗憾和永远的心痛。不可否认,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抗拒的,完全复原也是不现实的,但不应妨碍“尼古拉”建筑本身的风格和艺术性在广场中心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由九:提高城市竞争力

  哈市市民张信认为,复建“尼古拉”,可以提高城市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张信说,一个城市要向外界彰显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够引来更多的关注,促进自己的发展。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外乎两点:冰雪和“洋”文化。洋文化又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建筑风格上,很多夏天到哈尔滨来旅游的外地人,都是冲着哈尔滨宜人的气候和欧陆风情的建筑特色。复建“尼古拉”,把博物馆广场整合成老城区的中心,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发展环境,游客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旅游业的效益,宾馆、餐饮、交通等行业,甚至增加投资等都会有裨益。

  离休干部徐浩认为,这么多年,博物馆广场折腾来,折腾去,拆了建,建了拆,直到现在的“大玻璃罩”,实在是与国际化的哈尔滨极不相称。重建“尼古拉”,不仅可以了却遗憾,还可提高城市竞争力,早促事成,多方受益。

  理由十:恢复历史记忆

  哈工程大学汽车电脑研究所的于栋国认为,“尼古拉”原址环境和广场周边现状已经不允许再插进一个“尼古拉”了。与此同时,很多哈尔滨人,包括自己在内,都不能忘却“尼古拉”的美丽;上了岁数的哈尔滨人,大多都有关于“尼古拉”的美好回忆。如果复建“尼古拉”,可以考虑挪到一个距离博物馆广场较近的地方。

  读者刘铁山认为,“尼古拉”,在哈尔滨人心中,已经是一个抹不去的精美艺术形象,重建之后肯定可以成为哈尔滨的城市标志。当年的大连到处铺草植绿,一开始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理解,但是现在呢,所有的大连人都因此而受益了。当时大连提出的是经营城市的理念,把一个城市当作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来经营,谁都想把自己的家庭变得更美、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有实力,复建“尼古拉”就是一种经营的做法,把博物馆广场经营成为城市的标志,其带来的效益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可以计算的经济收入。

责任编辑:朱丹钰